Hero Circle Shape
Hero Moon Shape
Hero Right Shape
比特派app中文版下载|ethernetii

比特派app中文版下载|ethernetii

  • 作者: 比特派app中文版下载
  • 2024-03-14 19:55:47

Ethernet_II小结 - 知乎

Ethernet_II小结 - 知乎首发于网络知识小结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Ethernet_II小结花狸狐哨靠网络吃饭的胖子以太网链路传输的数据包称做以太帧,或者以太网数据帧。在以太网中,网络访问层的软件必须把数据转换成能够通过网络适配器硬件进行传输的格式以太网帧格式分为四种:1.EthernetII以太帧2.Netware以太帧格式3.802.3 SAP以太帧(华为STP BPDU发送的格式)4.802.3 LLC SNAP以太帧格式(思科STP PDU报文格式)以太帧的工作机制当以太网软件从网络层接收到数据报之后,需要完成如下操作:1. 根据需要把网际层的数据分解为较小的块,以符合以太网帧数据段的要求。以太网帧的整体大小必须在 64~1518 字节之间(不包含前导码)。有些系统支持更大的帧,最大可以支持 9000 字节2. 把数据块打包成帧。每一帧都包含数据及其他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太网网络适配器处理帧所需要的3. 把数据帧传递给对应于 OSI 模型物理层的底层组件,后者把帧转换为比特流,并且通过传输介质发送出去4.以太网上的其他网络适配器接收到这个帧,检查其中的目的地址。如果目的地址与网络适配器的地址相匹配,适配器软件就会处理接收到的帧,把数据传递给协议栈中较高的层传统的以太网数据帧在以太网链路上的数据包称作以太帧。以太帧起始部分由前导码和帧开始符组成。后面紧跟着一个以太网报头,以MAC地址说明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帧的中部是该帧负载的包含其他协议报头的数据包(例如IP协议)。以太帧由一个32位冗余校验码结尾。它用于检验数据传输是否出现损坏。前同步码:用来使接收端的适配器在接受MAC帧时能够迅速调整时钟频率,使它和发送端的评率相同,前同步码为7个字节,1和0交替帧开始定界符:帧的起始符,前6位1和0交替,最后的2位连续1表示告诉接收器准备接受对应帧,为1字节Destination Address:目的MAC地址,字段长度为6字节,标识真的接收者。当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检查该帧的目的地址,是否与自身的物理地址相同,如果相同就会进一步处理;如果不同,则直接丢弃Source Address:发送帧的物理地址,长度为6字节Length/type:标识数据字段中包含的高层协议类型,该字段长度2字节,不同的表示不同的上层协议类型详见下表值协议0x0800Internet Protocol (IP) [RFC894]0x0801X.75 Internet0x0805X.25 Level 30x0806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RFC7042]0x0808Frame Relay ARP [RFC1701]0x8000IS-IS0x8035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RARP) [RFC903]0x8137Novell NetWare IPX/SPX (old)0x8138Novell, Inc.0x8100IEEE Std 802.1Q - Customer VLAN Tag Type0x814CSNMP over Ethernet [RFC1089]0x86DDIP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RFC7042]0x8808IEEE Std 802.3 -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EPON) [RFC7042]0x880BPoint-to-Point Protocol (PPP) [RFC7042]0x880CGeneral Switch Management Protocol (GSMP)0x8847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label stack - unicast [RFC 3032]0x8848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label stack - multicast [RFC 3032]0x8863PPP over Ethernet (PPPoE) Discovery Stage [RFC2516]0x8864PPP over Ethernet (PPPoE) Session Stage [RFC2516]0x888EIEEE Std 802.1X - Port-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0x88A8IEEE Std 802.1Q - Service VLAN tag identifier (S-Tag)0x88B7IEEE Std 802 - OUI Extended Ethertype0x88C7IEEE Std 802.11 - Pre-Authentication (802.11i)0x88CCIEEE Std 802.1AB - 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 (LLDP)0x88E5IEEE Std 802.1AE - Media Access Control Security0x88F5IEEE Std 802.1Q - Multiple VLAN Registration Protocol (MVRP)0x88F6IEEE Std 802.1Q - Multiple Multicast Registration Protocol (MMRP)Data:也称为载荷。数据字段表示交付给上层的数据,以太网帧数据长度最小为46字节,最大为1500字节,如果不足46字节时,会填充到最小长度;最大值页脚最大传输单元(MTU)FCS:循环冗余校验字段,提供了一种错误检测机制,用于帧内后续字节插座的循环冗余校验,占4字节;发送方计算帧的循环冗余码校验值(CRC),把这个值写到帧里,接收方计算机重新计算CRC,与FCS字段的值进行比较,不相同,表示传输过程中发生了数据丢失或改变,这是需要重新传输这一帧发布于 2022-05-12 16:09EthernetMAC地址数据链路层​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网络知识小结介绍基础网

以太网帧结构详解 - 知乎

以太网帧结构详解 - 知乎首发于网络协议详解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以太网帧结构详解nwatch计算机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前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各大厂商和标准组织为了在数据通信网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网络架构体系和标准,如IBM公司的SNA协议,Novell公司的IPX/SPX协议,以及广泛流行的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同时,各大厂商根据这些协议生产出了不同的硬件和软件。标准组织和厂商的共同努力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设备种类的迅速增长。网络通信中,“协议”和“标准”这两个词汇常常可以混用。同时,协议或标准本身又常常具有层次的特点。一般地,关注于逻辑数据关系的协议通常被称为上层协议,而关注于物理数据流的协议通常被称为低层协议。IEEE 802就是一套用来管理物理数据流在局域网中传输的标准,包括在局域网中传输物理数据的802.3以太网标准。还有一些用来管理物理数据流在使用串行介质的广域网中传输的标准,如帧中继FR(Frame Relay),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分层模型- OSI不同的协议栈用于定义和管理不同网络的数据转发规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了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参考模型很快成为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提供了不同厂商之间的兼容性;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结构上进行了分层;易于学习和操作。OSI参考模型各个层次的基本功能如下:1.物理层: 在设备之间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2.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3.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供路由器确定路径。4.传输层:提供面向连接或非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递以及进行重传前的差错检测。5.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6.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7.应用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分层模型– TCP/IPTCP/IP模型同样采用了分层结构,层与层相对独立但是相互之间也具备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TCP/IP模型将网络分为四层。TCP/IP模型不关注底层物理介质,主要关注终端之间的逻辑数据流转发。TCP/IP模型的核心是网络层和传输层:网络层解决网络之间的逻辑转发问题,传输层保证源端到目的端之间的可靠传输。最上层的应用层通过各种协议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应用。数据封装应用数据需要经过TCP/IP每一层处理之后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端,每一层上都使用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彼此交换信息。不同层的PDU中包含有不同的信息,因此PDU在不同层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上层数据在传输层添加TCP报头后得到的PDU被称为Segment(数据段 )数据段被传递给网络层,网络层添加IP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Packet(数据包)数据包被传递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链路层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Frame(数据帧)最后,帧被转换为比特(物理层)通过网络介质传输。这种协议栈逐层向下传递数据,并添加报头和报尾的过程称为封装。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链路层控制数据帧在物理链路上传输。数据包在以太网物理介质上传播之前必须封装头部和尾部信息。封装后的数据包称为称为数据帧,数据帧中封装的信息决定了数据如何传输。以太网上传输的数据帧有两种格式,选择哪种格式由TCP/IP协议簇中的网络层决定。帧格式以太网上使用两种标准帧格式。第一种是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DIX v2格式,即Ethernet II帧格式。Ethernet II后来被IEEE 802标准接纳,并写进了IEEE 802.3x-1997的3.2.6节。第二种是1983年提出的IEEE 802.3格式。这两种格式的主要区别在于,Ethernet II格式中包含一个Type字段,标识以太帧处理完成之后将被发送到哪个上层协议进行处理。IEEE 802.3格式中,同样的位置是长度字段。不同的Type字段值可以用来区别这两种帧的类型当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或者十六进制的0x05DC)时,帧使用的是IEEE 802.3格式。当Type字段值大于等于1536 (或者十六进制的0x0600)时,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以太网中大多数的数据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以太帧中还包括源和目的MAC地址,分别代表发送者的MAC和接收者的MAC,此外还有帧校验序列字段,用于检验传输过程中帧的完整性。Ethernet_II 帧格式Ethernet_II 帧类型值大于等于1536 (0x0600)以太网数据帧的长度在64-1518字节之间Ethernet_II的帧中各字段说明如下:DMAC(Destination MAC)是目的MAC地址。DMAC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标识帧的接收者。SMAC(Source MAC)是源MAC地址。SMAC字段长度为6个字节,标识帧的发送者。类型字段(Type)用于标识数据字段中包含的高层协议,该字段长度为2个字节。类型字段取值为0x0800的帧代表IP协议帧;类型字段取值为0806的帧代表ARP协议帧。数据字段(Data)是网络层数据,最小长度必须为46字节以保证帧长至少为64字节,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循环冗余校验字段(FCS)提供了一种错误检测机制。该字段长度为4个字节。IEEE802.3 帧格式IEEE 802.3 帧长度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 (0x05DC)IEEE 802.3帧格式类似于Ethernet_II帧,只是Ethernet_II帧的Type域被802.3帧的Length域取代,并且占用了Data字段的8个字节作为LLC和SNAP字段。Length字段定义了Data字段包含的字节数。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由目的服务访问点DSAP(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源服务访问点SSAP(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和Control字段组成。SNAP(Sub-network Access Protocol)由机构代码(Org Code)和类型(Type)字段组成。Org code三个字节都为0。Type字段的含义与Ethernet_II帧中的Type字段相同。IEEE802.3帧根据DSAP和SSAP字段的取值又可分为以下几类:当DSAP和SSAP都取特定值0xff时,802.3帧就变成了Netware-ETHERNET帧,用来承载NetWare类型的数据。当DSAP和SSAP都取特定值0xaa时,802.3帧就变成了ETHERNET_SNAP帧。ETHERNET_SNAP帧可以用于传输多种协议。DSAP和SSAP其他的取值均为纯IEEE802.3帧。数据帧传输数据链路层基于MAC地址进行帧的传输以太网在二层链路上通过MAC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设备,并且实现局域网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大多数网卡厂商把MAC地址烧入了网卡的ROM中。发送端使用接收端的MAC地址作为目的地址。以太帧封装完成后会通过物理层转换成比特流在物理介质上传输。以太网的MAC地址MAC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其中前24位代表该供应商代码,由IEEE管理和分配。剩下的24位序列号由厂商自己分配。如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一样,每一台网络设备都用物理地址来标识自己,这个地址就是MAC地址。网络设备的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MAC地址长度为48比特,通常用十六进制表示。MAC地址包含两部分:前24比特是组织唯一标识符(OUI,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由IEEE统一分配给设备制造商。例如,华为的网络产品的MAC地址前24比特是0x00e0fc。后24位序列号是厂商分配给每个产品的唯一数值,由各个厂商自行分配(这里所说的产品可以是网卡或者其他需要MAC地址的设备)。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单播局域网上的帧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发送。第一种是单播,指从单一的源端发送到单一的目的端。每个主机接口由一个MAC地址唯一标识,MAC地址的OUI中,第一字节第8个比特表示地址类型。对于主机MAC地址,这个比特固定为0,表示目的MAC地址为此MAC地址的帧都是发送到某个唯一的目的端。在冲突域中,所有主机都能收到源主机发送的单播帧,但是其他主机发现目的地址与本地MAC地址不一致后会丢弃收到的帧,只有真正的目的主机才会接收并处理收到的帧。广播第二种发送方式是广播,表示帧从单一的源发送到共享以太网上的所有主机。广播帧的目的MAC地址为十六进制的FF:FF:FF:FF:FF:FF,所有收到该广播帧的主机都要接收并处理这个帧。广播方式会产生大量流量,导致带宽利用率降低,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当需要网络中的所有主机都能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并进行处理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广播方式。组播第三种发送方式为组播,组播比广播更加高效。组播转发可以理解为选择性的广播,主机侦听特定组播地址,接收并处理目的MAC地址为该组播MAC地址的帧。组播MAC地址和单播MAC地址是通过第一字节中的第8个比特区分的。组播MAC地址的第8个比特为1,而单播MAC地址的第8个比特为0。当需要网络上的一组主机(而不是全部主机)接收相同信息,并且其他主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组播方式。发送与接收当主机接收到的数据帧所包含的目的MAC地址是自己时,会把以太网封装剥掉后送往上层协议。帧从主机的物理接口发送出来后,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到目的端。共享网络中,这个帧可能到达多个主机。主机检查帧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如果目的MAC地址不是本机MAC地址,也不是本机侦听的组播或广播MAC地址,则主机会丢弃收到的帧。如果目的MAC地址是本机MAC地址,则接收该帧,检查帧校验序列(FCS)字段,并与本机计算的值对比来确定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完整性。如果帧的FCS值与本机计算的值不同,主机会认为帧已被破坏,并会丢弃该帧。如果该帧通过了FCS校验,则主机会根据帧头部中的Type字段来确定将帧发送给上层哪个协议处理。实际数据包分析:ARP类型数据包其他类型数据包:原文链接;以太网帧结构详解_曌赟的博客-CSDN博客发布于 2020-10-12 11:16计算机网络网络通信数据通信​赞同 53​​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网络协议详解网络协

以太网中,为什么要区分802.3帧和EthernetII帧? - 知乎

以太网中,为什么要区分802.3帧和EthernetII帧?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以太网(Ethernet)802.11SDH以太网中,为什么要区分802.3帧和EthernetII帧?802.3感觉完全可以用Ethernet II帧结构来替代,那为什么需要?我的想法是历史遗留问题? 还有哪些协议是承载在802.3帧之上的?(STP、…显示全部 ​关注者14被浏览33,486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添加评论​分享​6 个回答默认排序微思网络​已认证账号​ 关注以太网的帧结构分两种:第一种是Ethernet_II的帧第二种是IEEE802.3的帧帧样式之间的差异很小。两种标准之间最大的差异是 802.3 中增加了帧首定界符 (SFD),并且“类型”字段变为“长度”字段。前导码和帧首定界符字段:前导码(7 个字节)和帧首定界符 (SFD)(也称为帧首)(1 个字节)字段用于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信号同步。帧的这前八个字节用于引起接收节点的注意。前几个字节的实质作用是告诉接收方准备接收新帧。目的MAC地址字段:该 6 字节字段是预期接收方的标识符。此地址被第 2 层用来协助设备确定帧是否发送到目的地。帧中的地址将会与设备中的 MAC 地址进行比对。如果匹配,设备就接受该帧。源MAC地址字段:该 6 字节字段标识发出帧的网卡或接口。长度字段:在 1997 年以前的所有 IEEE 802.3 标准中,“长度”字段定义帧的数据字段的准确长度。此字段后来被用作 FCS 的一部分,用来确认是否正确收到报文。否则,该字段将用于描述存在哪个上层协议。如果两个二进制八位数值等于或大于 0x0600 十六进制值或 1536 十进制值,则数据字段的内容将根据指定的 EtherType 协议进行解码。而如果值等于或小于 0x05DC 十六进制值或 1500 十进制值,则使用“长度”字段指定使用 IEEE 802.3 帧格式。这就是以太网 II 帧和 802.3 帧的区别。数据字段:该字段(46 - 1500 个字节)包含来自较高层的封装数据(一般是第 3 层 PDU 或更常见的 IPv4 数据包)。所有帧至少必须有 64 个字节。如果封装的是小数据包,则帧使用填充位增大到最小值。帧校验序列字段:“帧校验序列 (FCS)”字段(4 个字节)用于检测帧中的错误。它使用的是循环冗余校验 (CRC)。发送设备在帧的 FCS 字段中包含 CRC 的结果。接收设备接收帧并生成 CRC 以查找错误。如果计算匹配,就不会发生错误。计算不匹配则表明数据已经改变;因此帧会被丢弃。数据改变可能是由于代表比特的电信号中断所致。网络里面通常存在两种流量:业务流量和协议信令流量EthernetII通常用于封装业务流量:(以下报文是ICMP报文)IEEE 802.3通常用于封装协议信令流量:(以下报文是生成树BPDU报文)发布于 2023-03-13 15:08​赞同 5​​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塞鸿北度​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关注我感觉这个确实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在1980年的时候,DEC,Intel 和 Xerox 定义了 Ethernet II, 在1983年的时候,IEEE定义了 802.3 的 Ethernet. 之后再定义的协议,有的是基于 Ethernet II,有的是基于 802.3. 使用 802.3 时,需要配置 802.3 帧中的 DSAP/SSAP,来确定 802.3 帧的 data field 里是什么类型的数据。同样的,使用 Ethernet II 时需要配置 Ethernet II 中的 EtherType,来确定 Ethernet II 帧的 data field 里是什么类型的数据。802.3 规定了一些可供用户选择的用来设置 DSAP/SSAP 的值,同样的,Ethernet II 也规定了一些可供用户选择的用来设置 EtherType 的值。但两个协议所规定的这些值,或者说是可以配置的 data field 的数据类型并不相同,所以这两个协议并不能互相替换,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IEEE定义的 STP、RSTP 以及MSTP 是基于 802.3 帧的。发布于 2021-12-31 19:03​赞同 6​​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入门级】网络基础知识——以太网帧结构 - 知乎

【入门级】网络基础知识——以太网帧结构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入门级】网络基础知识——以太网帧结构长沙众元网络用心服务好每一位客户OSI RM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参考模型很快成为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模型。关注我,为你开拓更多知识点! 私信留言“知识”在线答疑哦!OSI参考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相关的网络操作;提供了不同厂商之间的兼容性;促进了标准化工作;结构上进行了分层;易于学习和操作。关注我,为你开拓更多知识点! 私信留言“知识”在线答疑哦!OSI参考模型各个层次的基本功能如下:物理层: 在设备之间传输比特流,规定了电平、速度和电缆针脚。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合成字节,再将字节组合成帧,使用链路层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访问介质,并进行差错检测。网络层:提供逻辑地址,供路由器确定路径。传输层:提供面向连接或非面向连接的数据传递以及进行重传前的差错检测。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该层的通信由不同设备中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服务请求和响应组成。表示层:提供各种用于应用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识别。应用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TCP/IP模型同样采用了分层结构,层与层相对独立但是相互之间也具备非常密切的协作关系。关注我,为你开拓更多知识点! 私信留言“知识”在线答疑哦!TCP/IP模型将网络分为四层。TCP/IP模型不关注底层物理介质,主要关注终端之间的逻辑数据流转发。TCP/IP模型的核心是网络层和传输层:网络层解决网络之间的逻辑转发问题,传输层保证源端到目的端之间的可靠传输。最上层的应用层通过各种协议向终端用户提供业务应用。数据的封装: 应用数据需要经过TCP/IP每一层处理之后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端,每一层上都使用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彼此交换信息。不同层的PDU中包含有不同的信息,因此PDU在不同层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上层数据在传输层添加TCP报头后得到的PDU被称为Segment(数据段 );数据段被传递给网络层,网络层添加IP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Packet(数据包);数据包被传递到数据链路层,封装数据链路层报头得到的PDU被称为Frame(数据帧);最后,帧被转换为比特,通过网络介质传输。这种协议栈逐层向下传递数据,并添加报头和报尾的过程称为封装。关注我,为你开拓更多知识点! 私信留言“知识”在线答疑哦! 数据包在以太网物理介质上传播之前必须封装头部和尾部信息。封装后的数据包称为称为数据帧,数据帧中封装的信息决定了数据如何传输。以太网上传输的数据帧有两种格式,选择哪种格式由TCP/IP协议簇中的网络层决定。以太网上使用两种标准帧格式。第一种是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DIX v2格式,即Ethernet II帧格式。Ethernet II后来被IEEE 802标准接纳,并写进了IEEE 802.3x-1997的3.2.6节。第二种是1983年提出的IEEE 802.3格式。这两种格式的主要区别在于,Ethernet II格式中包含一个Type字段,标识以太帧处理完成之后将被发送到哪个上层协议进行处理。IEEE802.3格式中,同样的位置是长度字段。关注我,为你开拓更多知识点! 私信留言“知识”在线答疑哦!不同的Type字段值可以用来区别这两种帧的类型,当Type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或者十六进制的0x05DC)时,帧使用的是IEEE 802.3格式。当Type字段值大于等于1536 (或者十六进制的0x0600)时,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以太网中大多数的数据帧使用的是Ethernet II格式。以太帧中还包括源和目的MAC地址,分别代表发送者的MAC和接收者的MAC,此外还有帧校验序列字段,用于检验传输过程中帧的完整性。 以太网在二层链路上通过MAC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设备,并且实现局域网上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大多数网卡厂商把MAC地址烧入了网卡的ROM中。发送端使用接收端的MAC地址作为目的地址。以太帧封装完成后会通过物理层转换成比特流在物理介质上传输。以太网帧说明以太网帧大小必须在64~1518字节(不包含前导码和定界符),即包括目的地址(6B)、源地址(6B)、类型(2B)、数据、FCS(4B)在内,其中数据段大小在46~1500字节之间。以太网帧结构以太网由前导码(7B)、定界符(1B)、目的地址(6B)、源地址(6B)、类型(2B)、数据、FCS(4B)。关注我,为你开拓更多知识点! 私信留言“知识”在线答疑哦!字段字段长度(字节)说明前导码(preamble)70和1交替变换的码流帧开始符(SFD)1帧起始符目的地址(DA)6目的设备的MAC物理地址源地址(SA)6发送设备的MAC物理地址长度/类型(Length/Type)2帧数据字段长度/帧协议类型数据及填充(data and pad)46~1500帧数据字段帧校验序列(FCS)4数据校验字段前导码(preamble):交替的0和1,设备从静默状态变成有信号状态标志以太网帧的开始。IEEE802.3 由 7 个 8‘b10101010 (8’haa)构成,由于数据从低比特开始传送(LSB),代码中的前导码数值为 8’b01010101,即8‘h55。帧开始符(SFD, Start frame delimiter):值为8’b10101011(8’hab),最后两个1表示接收端适配器:“帧信息来了,准备接收”。数据从低比特开始传送(LSB),因此代码中的 SFD 值为8’hd5。目的地址(DA, Destination Address):包含一个 48bit 的值,LSB 优先。目标地址可以是单播地址、广播地址(48‘hffff_ffff_ffff)、组播地址。当网卡收到一个数据帧时,首先检查该帧的目的地址是否与当前适配器的物理地址相同,如果相同,则进一步处理,如果不同则直接丢弃。源地址(SA, Source Address):一个 48bit 的值,发送帧的网络适配器的物理地址,用于标识传输设备,LSB 格式。长度/类型(Length/Type):字段值小于或等于1500,则指示帧的有效数据长度。Length 标识有效载荷的数据长度,不包含填充的长度。16‘h0800 代表IP 报文;16‘h0806 标识 ARP 请求/应答报文;16’h8035 标识RARP请求/应答报文。数据及填充(data and pading):该段数据长度需在46~1500字节之间,填充数据不会改变Length 的值。帧校验序列(FCS):用于存储 CRC 结果的校验结果。以 preamble、SFD、DA、SA、Length/Type、DATA and Pading作为输入数据进行计算,从"目标MAC地址"字段到"数据"字段的数据进行校验。发布于 2021-01-19 14:03以太网(Ethernet)网络工程师知识​赞同 27​​7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CSDN博客

>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CSDN博客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

记得仰望星空

已于 2022-06-29 14:43:54 修改

阅读量1.1w

收藏

58

点赞数

11

文章标签:

网络协议

于 2021-07-23 23:00:58 首次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580872/article/details/118977590

版权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

简介一、协议1、协议结构

二、抓包分析总结

简介

    Ethernet II协议位于五层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属于链路层的协议。

一、协议

1、协议结构

前导包目的mac地址(DMac)源mac地址 (SMac)类型(Type)数据(Playload)校验(FCS)8 Byte 0 1间隔6 Byte 目的地址6 Byte 源地址2 Byte46 ~ 1500 Byte4 Byte CRC检验

前导包: 占8个字节,0 1 相间隔组成。其作用是用于给基站识别即将到来的数据。目的mac地址: 接收设备的mac地址源mac地址: 发送设备的mac地址类型: 占2个字节,用于标记数据(playload)的协议类型。假设收到的是ARP数据,那么Type就是0x0806

类型(Type)Playload中的协议类型0x0800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0x0806ARP (Address Resulotion Protocol)0x0835RARP (Resever Address Resulotion Protocol)0x86DD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数据: 46-1500个字节, Ethernet II 规定最小的数据量为46个字节.校验: 4个字节,具体算法暂不深入研究,用于核对数据是否接收正确

二、抓包分析

Wireshark抓包: 图中数据可以发现看不到前导包与校验(FCS),因为网卡进来的数据是已经校验正确的数据包,会相应的处理掉了前导包和FCS,数据不正确的包已经被丢弃了。

分析数据可以得出:

数据是由mac为2c:f0:5d:56:70:20 ⇒ ec:41:18:1d:97:93的设备,mac填充为高位字节在前。Playload装载的是IPv4协议。

总结

1、Ethernet II是目的mac地址在前,源mac地址在后。 2、Type用于表示Playload的数据类型,分别有IPv4(0x0800)、ARP(0x0806)、RARP(0x0835)、IPv6(0x86DD) 3、Wireshark接收到的数据包均为网卡校验正确的数据包,所以没有了前导包与校验(FCS)数据。

优惠劵

记得仰望星空

关注

关注

11

点赞

5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知道了

5

评论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简介一、协议1、协议结构2、二、抓包分析总结简介    Ethernet II协议位于五层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属于链路层的协议。一、协议1、协议结构前导包目的mac地址(DMac)源mac地址 (SMac)类型(Type)数据(Playload)校验(CRC)6 Byte 目的地址6 Byte 源地址2 Byte46 ~ 1500 Byte2、二、抓包分析总结..

复制链接

扫一扫

以太网二层协议

05-23

以太网二层协议

Ethernet II协议简介

weixin_34239592的博客

01-03

4314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协议定义了局域网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它由6个字节的目的MAC地址,6个字节的源MAC地址,2个字节的类型域(用于标示封装在这个Frame、里面的数据的类型)接下来是46-1500字节的数据和4字节的帧校验。 报头8 目标地址6 源地址6 以太类型2 有效负载46-1500 ...

5 条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

登录

后发表或查看评论

Wireshark抓取网卡协议分析(TCP,UDP,ARP,DNS,DHCP,HTTP超详细版本)

CodeGou的博客

07-21

1万+

Wireshark抓取网卡协议分析(TCP,UDP,ARP,DNS,DHCP,HTTP超详细版本)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热门推荐

yetugeng的专栏

09-03

2万+

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2.0)和IEEE 802.3。

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802.3帧结构。

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

IEEE 802.3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

CCNA学习指南(pdf).zip

04-05

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网络互连介绍 1

1.1 认证目标1.01:网络互连模型 1

1.1.1 网络的发展 2

1.1.2 OSI模型 2

1.1.3 封装 3

1.2 认证目标1.0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4

1.2.1 DIX和802.3 Ethernet 5

1.2.2 802.5令牌环网 7

1.2.3 ANSI FDDI 8

1.2.4 MAC地址 9

1.2.5 接口 9

1.2.6 广域网服务 12

1.3 认证目标1.03:网络层和路径确定 17

1.3.1 第3层地址 17

1.3.2 已选择路由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 17

1.3.3 路由选择算法和度 18

1.4 认证目标1.04:传输层 18

1.4.1 可靠性 18

1.4.2 窗口机制 18

1.5 认证目标1.05:上层协议 18

1.6 认证目标1.06:Cisco路由器、交换机

和集线器 18

1.7 认证目标1.07:配置Cisco交换机

和集线器 20

1.8 认证总结 20

1.9 2分钟练习 22

1.10 自我测试 23

第2章 从Cisco IOS软件开始 31

2.1 认证目标 2.01:用户界面 31

2.1.1 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 31

2.1.2 命令行界面 32

2.2 认证目标2.02:路由器基础 35

2.2.1 路由器元素 35

2.2.2 路由器模式 35

2.2.3 检查路由器状态 37

2.2.4 Cisco发现协议 38

2.2.5 远程访问路由器 39

2.2.6 基本测试 39

2.2.7 调试 40

2.2.8 路由基础 41

2.3 认证目标2.03:初始配置 43

2.3.1 虚拟配置注册表设置 46

2.3.2 启动序列:引导系统命令 47

2.3.3 将配置传送到服务器或从服务器

上复制配置 47

2.4 认证目标2.04:自动安装配置数据 49

2.5 认证总结 49

2.6 2分钟练习 50

2.7 自我测试 51

第3章 IP寻址 58

3.1 认证目标3.01:IP地址类 58

3.1.1 IP地址的结构 58

3.1.2 特殊情况:回路、广播和网

络地址 59

3.1.3 识别地址类 60

3.1.4 子网掩码的重要性 61

3.1.5 二进制和十进制互相转换 62

3.2 认证目标3.02: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 64

3.2.1 子网划分的目的 65

3.2.2 在默认子网掩码中加入位 65

3.3 认证目标3.03:子网规划 66

3.3.1 选择子网掩码 66

3.3.2 主机数目的影响 66

3.3.3 确定每个子网的地址范围 67

3.4 认证目标3.04:复杂子网 68

3.4.1 子网位穿越8位位组边界 68

3.4.2 变长子网掩码 69

3.4.3 超网划分 70

3.5 认证目标 3.05:用Cisco IOS配

置IP地址 71

3.5.1 设置IP地址和参数 71

3.5.2 主机名称到地址的映射 71

3.5.3 使用ping 72

3.5.4 使用IP TRACE和Telnet 73

3.6 认证总结 73

3.7 2分钟练习 74

3.8 自我测试 75

第4章 TCP/IP协议 88

4.1 认证目标 4.01:应用层服务 89

4.2 认证目标 4.02:表示和会话层服务 89

4.2.1 远程过程调用 89

4.2.2 Socket 89

4.2.3 传输层接口 90

4.2.4 NetBIOS 90

4.3 认证目标4.03:协议的详细结构 90

4.3.1 传输层 91

4.3.2 TCP 91

4.3.3 UDP 93

4.4 认证目标4.04:网络层 94

4.4.1 网际协议 94

4.4.2 地址解析协议 95

4.4.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4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5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 96

4.5 认证目标4.05:操作系统命令 97

4.5.1 UNIX 97

CCNA学习指南

03-11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CCNA考试的内容,主要有:互连网络的模型、Cisco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特点;Cisco IOS软件的初步知识;TCP/IP协议套件的综合概括;管理广域网,配置ISDN、帧中继和ATM;学习IP配置;Novell IPX协议栈、IPX封装类型和SAP及RIP的配置;使用访问表进行基本的通信量管理;默认的局域网连网,跨域配置VLAN。 在每一章中,均有针对认证目标的详细说明、有关认证的总结信息、2分钟练习和自我测试题,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证的内容。

目录

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网络互连介绍 1

1.1 认证目标1.01:网络互连模型 1

1.1.1 网络的发展 2

1.1.2 OSI模型 2

1.1.3 封装 3

1.2 认证目标1.0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4

1.2.1 DIX和802.3 Ethernet 5

1.2.2 802.5令牌环网 7

1.2.3 ANSI FDDI 8

1.2.4 MAC地址 9

1.2.5 接口 9

1.2.6 广域网服务 12

1.3 认证目标1.03:网络层和路径确定 17

1.3.1 第3层地址 17

1.3.2 已选择路由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 17

1.3.3 路由选择算法和度 18

1.4 认证目标1.04:传输层 18

1.4.1 可靠性 18

1.4.2 窗口机制 18

1.5 认证目标1.05:上层协议 18

1.6 认证目标1.06:Cisco路由器、交换机

和集线器 18

1.7 认证目标1.07:配置Cisco交换机

和集线器 20

1.8 认证总结 20

1.9 2分钟练习 22

1.10 自我测试 23

第2章 从Cisco IOS软件开始 31

2.1 认证目标 2.01:用户界面 31

2.1.1 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 31

2.1.2 命令行界面 32

2.2 认证目标2.02:路由器基础 35

2.2.1 路由器元素 35

2.2.2 路由器模式 35

2.2.3 检查路由器状态 37

2.2.4 Cisco发现协议 38

2.2.5 远程访问路由器 39

2.2.6 基本测试 39

2.2.7 调试 40

2.2.8 路由基础 41

2.3 认证目标2.03:初始配置 43

2.3.1 虚拟配置注册表设置 46

2.3.2 启动序列:引导系统命令 47

2.3.3 将配置传送到服务器或从服务器

上复制配置 47

2.4 认证目标2.04:自动安装配置数据 49

2.5 认证总结 49

2.6 2分钟练习 50

2.7 自我测试 51

第3章 IP寻址 58

3.1 认证目标3.01:IP地址类 58

3.1.1 IP地址的结构 58

3.1.2 特殊情况:回路、广播和网

络地址 59

3.1.3 识别地址类 60

3.1.4 子网掩码的重要性 61

3.1.5 二进制和十进制互相转换 62

3.2 认证目标3.02: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 64

3.2.1 子网划分的目的 65

3.2.2 在默认子网掩码中加入位 65

3.3 认证目标3.03:子网规划 66

3.3.1 选择子网掩码 66

3.3.2 主机数目的影响 66

3.3.3 确定每个子网的地址范围 67

3.4 认证目标3.04:复杂子网 68

3.4.1 子网位穿越8位位组边界 68

3.4.2 变长子网掩码 69

3.4.3 超网划分 70

3.5 认证目标 3.05:用Cisco IOS配

置IP地址 71

3.5.1 设置IP地址和参数 71

3.5.2 主机名称到地址的映射 71

3.5.3 使用ping 72

3.5.4 使用IP TRACE和Telnet 73

3.6 认证总结 73

3.7 2分钟练习 74

3.8 自我测试 75

第4章 TCP/IP协议 88

4.1 认证目标 4.01:应用层服务 89

4.2 认证目标 4.02:表示和会话层服务 89

4.2.1 远程过程调用 89

4.2.2 Socket 89

4.2.3 传输层接口 90

4.2.4 NetBIOS 90

4.3 认证目标4.03:协议的详细结构 90

4.3.1 传输层 91

4.3.2 TCP 91

4.3.3 UDP 93

4.4 认证目标4.04:网络层 94

4.4.1 网际协议 94

4.4.2 地址解析协议 95

4.4.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4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5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 96

4.5 认证目标4.05:操作系统命令 97

4.5.1 UNIX 97

4.5.2 32位Windows 98

4.6 认证总结 98

4.7 2分钟练习 99

4.8 自我测试 100

第5章 IP路由选择协议 108

5.1 认证目标5.01:为什么使用路由

选择协议 108

5.2 认证目标5.02:静态路由和动

态路由 114

5.3 认证目标 5.03:默认路由 117

5.4 认证目标 5.04:链路状态和距

离向量 119

5.4.1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119

5.4.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 123

5.4.3 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 124

5.5 认证目标 5.05:RIP 124

5.6 认证目标 5.06:IGRP 127

5.7 认证目标 5.07:OSPF 129

5.8 认证总结 131

5.9 2分钟练习 132

5.10 自我测试 133

第6章 IP配置 141

6.1 认证目标 6.01:IP配置命令 141

6.2 认证目标 6.02:配置静态路由 141

6.3 认证目标 6.03:配置默认路由 144

6.4 认证目标 6.04:配置RIP路由选择 144

6.5 认证目标 6.05:配置IGRP路由

选择 145

6.6 认证目标 6.06:IP主机表 147

6.7 认证目标 6.07:DNS和DHCP配置 148

6.7.1 DNS配置 148

6.7.2 转发DHCP请求 148

6.8 认证目标 6.08:辅助寻址 150

6.9 认证总结 151

6.10 2分钟练习 151

6.11 自我测试 152

第7章 配置Novell IPX 158

7.1 认证目标 7.01:IPX协议栈 158

7.2 认证目标 7.02:IPX数据报 159

7.2.1 IPX地址编码 159

7.2.2 IPX路由选择 160

7.2.3 内部网络 160

7.3 认证目标 7.03:IPX封装类型 161

7.3.1 Etherent_II 162

7.3.2 Ethernet_802.3 162

7.3.3 Ethernet_802.2 162

7.3.4 Ethernet_SNAP 163

7.3.5 多重帧类型的路由选择 163

7.4 认证目标 7.04:SAP和RIP 165

7.4.1 SAP 165

7.4.2 SAP和RIP操作实例 167

7.5 认证目标 7.05:IPX配置 169

7.5.1 准备 169

7.5.2 启用IPX和配置接口 169

7.5.3 路由选择协议 172

7.6 认证总结 173

7.7 2分钟练习 173

7.8 自我测试 174

第8章 AppleTalk的配置 182

8.1 认证目标 8.01:AppleTalk 协议栈 183

8.1.1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183

8.1.2 网络层 183

8.1.3 高层协议 183

8.2 认证目标 8.02:AppleTalk服务 185

8.3 认证目标 8.03:AppleTalk寻址 185

8.3.1 地址结构 187

8.3.2 地址分配 187

8.4 认证目标 8.04:AppleTalk区域 188

8.5 认证目标 8.05:AppleTalk

路由选择 189

8.6 认证目标 8.06:AppleTalk

发现模式 190

8.7 认证目标 8.07:AppleTalk配置 191

8.7.1 所需的AppleTalk命令 191

8.7.2 AppleTalk过滤 192

8.7.3 验证和监视AppleTalk的配置 194

8.8 认证总结 195

8.9 2分钟练习 196

8.10 自我测试 196

第9章 用访问列表管理基本通信量 205

9.1 认证目标 9.01:标准IP访问列表 205

9.2 认证目标 9.02:扩展IP访问列表 210

9.3 认证目标 9.03:命名访问列表 211

9.4 认证目标 9.04:标准IPX访问列表 213

9.5 认证目标 9.05:IPX SAP过滤 214

9.6 认证目标 9.06:AppleTalk访问列表 218

9.7 认证总结 220

9.8 2分钟练习 221

9.9 自我测试 222

第10章 广域连网 227

10.1 认证目标10.01:配置ISDN 227

10.1.1 配置ISDN BRI 227

10.1.2 配置ISDN PRI 229

10.2 认证目标10.02:配置X.25 229

10.3 认证目标10.03:配置帧中继 231

10.3.1 虚电路 232

10.3.2 差错校正 233

10.3.3 逻辑接口 233

10.3.4 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帧中继 233

10.4 认证目标10.04:配置ATM 235

10.5 认证目标10.05:配置PPP和多

链路PPP 238

10.5.1 PPP配置 238

10.5.2 配置多链路PPP 240

10.6 认证总结 241

10.7 2分钟练习 242

10.8 自我测试 243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 250

11.1 认证目标11.01:交换和VLAN 250

11.2 认证目标11.02:生成树协议

和VLAN 254

11.3 认证目标11.03:默认VLAN配置 255

11.4 认证目标11.04:跨域配置VLAN 256

11.5 认证目标11.05:到VLAN的分组

交换机端口 259

11.5.1 配置ISL主干 264

11.5.2 IEEE 802.1Q主干 265

11.6 VLAN故障诊断 265

11.7 认证总结 267

11.8 2分钟练习 270

11.9 自我测试 271

附录A 自我测试题答案 278

附录B 关于配套光盘 299

附录C 关于Web站点 300

词汇表 301

Ethernet II

qq_45741246的博客

03-28

617

以太网两种标准帧格式之一一种是Ethernet II另一种是 IEEE802.3当Type字段大于等于1536或0x0600时为Ethernet II帧格式当Type字段小于等于1500或0x05DC时为IEEE802.3。

初识Ethernet II帧格式

m0_51381079的博客

09-27

5273

以太帧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帧具有不同的格式和 MTU 值。但在同种物理媒体上都可同时存在。常见的有三种帧格式:Ethernet II 帧是最常见的帧类型,并通常直接被 IP 协议使用;非标准 IEEE 802.3 帧变种;IEEE 802.3帧(后跟逻辑链路控制(LLC) 帧)。本文仅谈对Ethernet II 帧的初步认知。

Ethernet II 类型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 64 字节(6+6+2+46+4),最大长度为 1518 字节(6+6+2+1500+4)。其...

关于以太网(Ethernet II)这个网络的个人理解以及应用(2)

@角色扮演#

09-26

1万+

在stm32f107环境下实现如下功能:

- 以太网接口用作串口使用(区别于C/S模型);

- 以太网接口接收全部的网内数据;

- 对网内数据包过滤,仅接收本机相关数据包及广播包; 工具:anysend.exe:Anysend是基于Winpcap驱动开发的,实现以太网接口发送任意自组数据包的工具,各位请自行查找下载;

wireshark.exe:网络抓包工具

如果你是一个嵌入式开发人员,

以太网基础

weixin_34344677的博客

12-29

544

http://zh.wikipedia.org/wiki/IEEE_802

IEEE 802 

指IEEE标准中关于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一系列标准。更确切的说,IEEE 802标准仅限定在传输可变大小数据包的网络。

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无线局域网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IEEE 802中定义的服务和协议限定在OSI模型[OSI网络参考模...

ip转非ip协议网络传输(二层mac透传)

04-21

项目需要不能在网络上出现ip协议,但应用程序是基于socket开发的。为了减少应用开发工作。添加二层协议转发功能。通过自定义的三层协议封装ip协议数据,实现二层广播域内非ip化的网络通信。

ccna学习指南 chinapub 高清版

04-25

高清pdf版,ccna学习指南。

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网络互连介绍 1

1.1 认证目标1.01:网络互连模型 1

1.1.1 网络的发展 2

1.1.2 OSI模型 2

1.1.3 封装 3

1.2 认证目标1.0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4

1.2.1 DIX和802.3 Ethernet 5

1.2.2 802.5令牌环网 7

1.2.3 ANSI FDDI 8

1.2.4 MAC地址 9

1.2.5 接口 9

1.2.6 广域网服务 12

1.3 认证目标1.03:网络层和路径确定 17

1.3.1 第3层地址 17

1.3.2 已选择路由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 17

1.3.3 路由选择算法和度 18

1.4 认证目标1.04:传输层 18

1.4.1 可靠性 18

1.4.2 窗口机制 18

1.5 认证目标1.05:上层协议 18

1.6 认证目标1.06:Cisco路由器、交换机

和集线器 18

1.7 认证目标1.07:配置Cisco交换机

和集线器 20

1.8 认证总结 20

1.9 2分钟练习 22

1.10 自我测试 23

第2章 从Cisco IOS软件开始 31

2.1 认证目标 2.01:用户界面 31

2.1.1 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 31

2.1.2 命令行界面 32

2.2 认证目标2.02:路由器基础 35

2.2.1 路由器元素 35

2.2.2 路由器模式 35

2.2.3 检查路由器状态 37

2.2.4 Cisco发现协议 38

2.2.5 远程访问路由器 39

2.2.6 基本测试 39

2.2.7 调试 40

2.2.8 路由基础 41

2.3 认证目标2.03:初始配置 43

2.3.1 虚拟配置注册表设置 46

2.3.2 启动序列:引导系统命令 47

2.3.3 将配置传送到服务器或从服务器

上复制配置 47

2.4 认证目标2.04:自动安装配置数据 49

2.5 认证总结 49

2.6 2分钟练习 50

2.7 自我测试 51

第3章 IP寻址 58

3.1 认证目标3.01:IP地址类 58

3.1.1 IP地址的结构 58

3.1.2 特殊情况:回路、广播和网

络地址 59

3.1.3 识别地址类 60

3.1.4 子网掩码的重要性 61

3.1.5 二进制和十进制互相转换 62

3.2 认证目标3.02: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 64

3.2.1 子网划分的目的 65

3.2.2 在默认子网掩码中加入位 65

3.3 认证目标3.03:子网规划 66

3.3.1 选择子网掩码 66

3.3.2 主机数目的影响 66

3.3.3 确定每个子网的地址范围 67

3.4 认证目标3.04:复杂子网 68

3.4.1 子网位穿越8位位组边界 68

3.4.2 变长子网掩码 69

3.4.3 超网划分 70

3.5 认证目标 3.05:用Cisco IOS配

置IP地址 71

3.5.1 设置IP地址和参数 71

3.5.2 主机名称到地址的映射 71

3.5.3 使用ping 72

3.5.4 使用IP TRACE和Telnet 73

3.6 认证总结 73

3.7 2分钟练习 74

3.8 自我测试 75

第4章 TCP/IP协议 88

4.1 认证目标 4.01:应用层服务 89

4.2 认证目标 4.02:表示和会话层服务 89

4.2.1 远程过程调用 89

4.2.2 Socket 89

4.2.3 传输层接口 90

4.2.4 NetBIOS 90

4.3 认证目标4.03:协议的详细结构 90

4.3.1 传输层 91

4.3.2 TCP 91

4.3.3 UDP 93

4.4 认证目标4.04:网络层 94

4.4.1 网际协议 94

4.4.2 地址解析协议 95

4.4.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4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5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 96

4.5 认证目标4.05:操作系统命令 97

4.5.1 UNIX 97

4.5.2 32位Windows 98

4.6 认证总结 98

4.7 2分钟练习 99

4.8 自我测试 100

第5章 IP路由选择协议 108

5.1 认证目标5.01:为什么使用路由

选择协议 108

5.2 认证目标5.02:静态路由和动

态路由 114

5.3 认证目标 5.03:默认路由 117

5.4 认证目标 5.04:链路状态和距

离向量 119

5.4.1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119

5.4.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 123

5.4.3 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 124

5.5 认证目标 5.05:RIP 124

5.6 认证目标 5.06:IGRP 127

5.7 认证目标 5.07:OSPF 129

5.8 认证总结 131

5.9 2分钟练习 132

5.10 自我测试 133

第6章 IP配置 141

6.1 认证目标 6.01:IP配置命令 141

6.2 认证目标 6.02:配置静态路由 141

6.3 认证目标 6.03:配置默认路由 144

6.4 认证目标 6.04:配置RIP路由选择 144

6.5 认证目标 6.05:配置IGRP路由

选择 145

6.6 认证目标 6.06:IP主机表 147

6.7 认证目标 6.07:DNS和DHCP配置 148

6.7.1 DNS配置 148

6.7.2 转发DHCP请求 148

6.8 认证目标 6.08:辅助寻址 150

6.9 认证总结 151

6.10 2分钟练习 151

6.11 自我测试 152

第7章 配置Novell IPX 158

7.1 认证目标 7.01:IPX协议栈 158

7.2 认证目标 7.02:IPX数据报 159

7.2.1 IPX地址编码 159

7.2.2 IPX路由选择 160

7.2.3 内部网络 160

7.3 认证目标 7.03:IPX封装类型 161

7.3.1 Etherent_II 162

7.3.2 Ethernet_802.3 162

7.3.3 Ethernet_802.2 162

7.3.4 Ethernet_SNAP 163

7.3.5 多重帧类型的路由选择 163

7.4 认证目标 7.04:SAP和RIP 165

7.4.1 SAP 165

7.4.2 SAP和RIP操作实例 167

7.5 认证目标 7.05:IPX配置 169

7.5.1 准备 169

7.5.2 启用IPX和配置接口 169

7.5.3 路由选择协议 172

7.6 认证总结 173

7.7 2分钟练习 173

7.8 自我测试 174

第8章 AppleTalk的配置 182

8.1 认证目标 8.01:AppleTalk 协议栈 183

8.1.1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183

8.1.2 网络层 183

8.1.3 高层协议 183

8.2 认证目标 8.02:AppleTalk服务 185

8.3 认证目标 8.03:AppleTalk寻址 185

8.3.1 地址结构 187

8.3.2 地址分配 187

8.4 认证目标 8.04:AppleTalk区域 188

8.5 认证目标 8.05:AppleTalk

路由选择 189

8.6 认证目标 8.06:AppleTalk

发现模式 190

8.7 认证目标 8.07:AppleTalk配置 191

8.7.1 所需的AppleTalk命令 191

8.7.2 AppleTalk过滤 192

8.7.3 验证和监视AppleTalk的配置 194

8.8 认证总结 195

8.9 2分钟练习 196

8.10 自我测试 196

第9章 用访问列表管理基本通信量 205

9.1 认证目标 9.01:标准IP访问列表 205

9.2 认证目标 9.02:扩展IP访问列表 210

9.3 认证目标 9.03:命名访问列表 211

9.4 认证目标 9.04:标准IPX访问列表 213

9.5 认证目标 9.05:IPX SAP过滤 214

9.6 认证目标 9.06:AppleTalk访问列表 218

9.7 认证总结 220

9.8 2分钟练习 221

9.9 自我测试 222

第10章 广域连网 227

10.1 认证目标10.01:配置ISDN 227

10.1.1 配置ISDN BRI 227

10.1.2 配置ISDN PRI 229

10.2 认证目标10.02:配置X.25 229

10.3 认证目标10.03:配置帧中继 231

10.3.1 虚电路 232

10.3.2 差错校正 233

10.3.3 逻辑接口 233

10.3.4 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帧中继 233

10.4 认证目标10.04:配置ATM 235

10.5 认证目标10.05:配置PPP和多

链路PPP 238

10.5.1 PPP配置 238

10.5.2 配置多链路PPP 240

10.6 认证总结 241

10.7 2分钟练习 242

10.8 自我测试 243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 250

11.1 认证目标11.01:交换和VLAN 250

11.2 认证目标11.02:生成树协议

和VLAN 254

11.3 认证目标11.03:默认VLAN配置 255

11.4 认证目标11.04:跨域配置VLAN 256

11.5 认证目标11.05:到VLAN的分组

交换机端口 259

11.5.1 配置ISL主干 264

11.5.2 IEEE 802.1Q主干 265

11.6 VLAN故障诊断 265

11.7 认证总结 267

11.8 2分钟练习 270

11.9 自我测试 271

附录A 自我测试题答案 278

附录B 关于配套光盘 299

附录C 关于Web站点 300

词汇表 301

网络基础配置:二层交换机不同VLAN互通

01-31

网络基础配置:二层交换机不同VLAN互通

趣谈网络协议 pdf .zip

04-13

目录

00开篇词:想成为技术牛人?先搞定网络协议!

01为什么要学习网络协议?

02网络分层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03ifconfig:最熟悉又陌生的命令行

04DHCP与PXE:IP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

05从物理层到MAC层

06交换机与VLAN

07ICMP与ping

08世界这么大,我想出网关

09路由协议

10UDP协议

11TCP协议(上)

12TCP协议(下)

13套接字Socket

14HTTP协议

15HTTPS协议

16流媒体协议

17P2P协议

18DNS协议

19HTTPDNS

20CDN

21数据中心

23移动网络

24云中网络

25软件定义网络

26云中的网络安全

27云中的网络Qo

28云中网络的隔离GRE、VXLAN

29容器网络

30容器网络之Flannel

31容器网络之Calico

32RPC协议综述

33基于XML的SOAP协议

34基于JSON的RESTful接口协议

35二进制类RPC协议

36跨语言类RPC协议

.............................

CCNA学习指南-绝对有用

08-13

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网络互连介绍 1

1.1 认证目标1.01:网络互连模型 1

1.1.1 网络的发展 2

1.1.2 OSI模型 2

1.1.3 封装 3

1.2 认证目标1.02: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4

1.2.1 DIX和802.3 Ethernet 5

1.2.2 802.5令牌环网 7

1.2.3 ANSI FDDI 8

1.2.4 MAC地址 9

1.2.5 接口 9

1.2.6 广域网服务 12

1.3 认证目标1.03:网络层和路径确定 17

1.3.1 第3层地址 17

1.3.2 已选择路由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 17

1.3.3 路由选择算法和度 18

1.4 认证目标1.04:传输层 18

1.4.1 可靠性 18

1.4.2 窗口机制 18

1.5 认证目标1.05:上层协议 18

1.6 认证目标1.06:Cisco路由器、交换机

和集线器 18

1.7 认证目标1.07:配置Cisco交换机

和集线器 20

1.8 认证总结 20

1.9 2分钟练习 22

1.10 自我测试 23

第2章 从Cisco IOS软件开始 31

2.1 认证目标 2.01:用户界面 31

2.1.1 用户模式和特权模式 31

2.1.2 命令行界面 32

2.2 认证目标2.02:路由器基础 35

2.2.1 路由器元素 35

2.2.2 路由器模式 35

2.2.3 检查路由器状态 37

2.2.4 Cisco发现协议 38

2.2.5 远程访问路由器 39

2.2.6 基本测试 39

2.2.7 调试 40

2.2.8 路由基础 41

2.3 认证目标2.03:初始配置 43

2.3.1 虚拟配置注册表设置 46

2.3.2 启动序列:引导系统命令 47

2.3.3 将配置传送到服务器或从服务器

上复制配置 47

2.4 认证目标2.04:自动安装配置数据 49

2.5 认证总结 49

2.6 2分钟练习 50

2.7 自我测试 51

第3章 IP寻址 58

3.1 认证目标3.01:IP地址类 58

3.1.1 IP地址的结构 58

3.1.2 特殊情况:回路、广播和网

络地址 59

3.1.3 识别地址类 60

3.1.4 子网掩码的重要性 61

3.1.5 二进制和十进制互相转换 62

3.2 认证目标3.02: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 64

3.2.1 子网划分的目的 65

3.2.2 在默认子网掩码中加入位 65

3.3 认证目标3.03:子网规划 66

3.3.1 选择子网掩码 66

3.3.2 主机数目的影响 66

3.3.3 确定每个子网的地址范围 67

3.4 认证目标3.04:复杂子网 68

3.4.1 子网位穿越8位位组边界 68

3.4.2 变长子网掩码 69

3.4.3 超网划分 70

3.5 认证目标 3.05:用Cisco IOS配

置IP地址 71

3.5.1 设置IP地址和参数 71

3.5.2 主机名称到地址的映射 71

3.5.3 使用ping 72

3.5.4 使用IP TRACE和Telnet 73

3.6 认证总结 73

3.7 2分钟练习 74

3.8 自我测试 75

第4章 TCP/IP协议 88

4.1 认证目标 4.01:应用层服务 89

4.2 认证目标 4.02:表示和会话层服务 89

4.2.1 远程过程调用 89

4.2.2 Socket 89

4.2.3 传输层接口 90

4.2.4 NetBIOS 90

4.3 认证目标4.03:协议的详细结构 90

4.3.1 传输层 91

4.3.2 TCP 91

4.3.3 UDP 93

4.4 认证目标4.04:网络层 94

4.4.1 网际协议 94

4.4.2 地址解析协议 95

4.4.3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4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96

4.4.5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 96

4.5 认证目标4.05:操作系统命令 97

4.5.1 UNIX 97

4.5.2 32位Windows 98

4.6 认证总结 98

4.7 2分钟练习 99

4.8 自我测试 100

第5章 IP路由选择协议 108

5.1 认证目标5.01:为什么使用路由

选择协议 108

5.2 认证目标5.02:静态路由和动

态路由 114

5.3 认证目标 5.03:默认路由 117

5.4 认证目标 5.04:链路状态和距

离向量 119

5.4.1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119

5.4.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 123

5.4.3 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 124

5.5 认证目标 5.05:RIP 124

5.6 认证目标 5.06:IGRP 127

5.7 认证目标 5.07:OSPF 129

5.8 认证总结 131

5.9 2分钟练习 132

5.10 自我测试 133

第6章 IP配置 141

6.1 认证目标 6.01:IP配置命令 141

6.2 认证目标 6.02:配置静态路由 141

6.3 认证目标 6.03:配置默认路由 144

6.4 认证目标 6.04:配置RIP路由选择 144

6.5 认证目标 6.05:配置IGRP路由

选择 145

6.6 认证目标 6.06:IP主机表 147

6.7 认证目标 6.07:DNS和DHCP配置 148

6.7.1 DNS配置 148

6.7.2 转发DHCP请求 148

6.8 认证目标 6.08:辅助寻址 150

6.9 认证总结 151

6.10 2分钟练习 151

6.11 自我测试 152

第7章 配置Novell IPX 158

7.1 认证目标 7.01:IPX协议栈 158

7.2 认证目标 7.02:IPX数据报 159

7.2.1 IPX地址编码 159

7.2.2 IPX路由选择 160

7.2.3 内部网络 160

7.3 认证目标 7.03:IPX封装类型 161

7.3.1 Etherent_II 162

7.3.2 Ethernet_802.3 162

7.3.3 Ethernet_802.2 162

7.3.4 Ethernet_SNAP 163

7.3.5 多重帧类型的路由选择 163

7.4 认证目标 7.04:SAP和RIP 165

7.4.1 SAP 165

7.4.2 SAP和RIP操作实例 167

7.5 认证目标 7.05:IPX配置 169

7.5.1 准备 169

7.5.2 启用IPX和配置接口 169

7.5.3 路由选择协议 172

7.6 认证总结 173

7.7 2分钟练习 173

7.8 自我测试 174

第8章 AppleTalk的配置 182

8.1 认证目标 8.01:AppleTalk 协议栈 183

8.1.1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183

8.1.2 网络层 183

8.1.3 高层协议 183

8.2 认证目标 8.02:AppleTalk服务 185

8.3 认证目标 8.03:AppleTalk寻址 185

8.3.1 地址结构 187

8.3.2 地址分配 187

8.4 认证目标 8.04:AppleTalk区域 188

8.5 认证目标 8.05:AppleTalk

路由选择 189

8.6 认证目标 8.06:AppleTalk

发现模式 190

8.7 认证目标 8.07:AppleTalk配置 191

8.7.1 所需的AppleTalk命令 191

8.7.2 AppleTalk过滤 192

8.7.3 验证和监视AppleTalk的配置 194

8.8 认证总结 195

8.9 2分钟练习 196

8.10 自我测试 196

第9章 用访问列表管理基本通信量 205

9.1 认证目标 9.01:标准IP访问列表 205

9.2 认证目标 9.02:扩展IP访问列表 210

9.3 认证目标 9.03:命名访问列表 211

9.4 认证目标 9.04:标准IPX访问列表 213

9.5 认证目标 9.05:IPX SAP过滤 214

9.6 认证目标 9.06:AppleTalk访问列表 218

9.7 认证总结 220

9.8 2分钟练习 221

9.9 自我测试 222

第10章 广域连网 227

10.1 认证目标10.01:配置ISDN 227

10.1.1 配置ISDN BRI 227

10.1.2 配置ISDN PRI 229

10.2 认证目标10.02:配置X.25 229

10.3 认证目标10.03:配置帧中继 231

10.3.1 虚电路 232

10.3.2 差错校正 233

10.3.3 逻辑接口 233

10.3.4 在Cisco路由器上配置帧中继 233

10.4 认证目标10.04:配置ATM 235

10.5 认证目标10.05:配置PPP和多

链路PPP 238

10.5.1 PPP配置 238

10.5.2 配置多链路PPP 240

10.6 认证总结 241

10.7 2分钟练习 242

10.8 自我测试 243

第11章 虚拟局域网 250

11.1 认证目标11.01:交换和VLAN 250

11.2 认证目标11.02:生成树协议

和VLAN 254

11.3 认证目标11.03:默认VLAN配置 255

11.4 认证目标11.04:跨域配置VLAN 256

11.5 认证目标11.05:到VLAN的分组

交换机端口 259

11.5.1 配置ISL主干 264

11.5.2 IEEE 802.1Q主干 265

11.6 VLAN故障诊断 265

11.7 认证总结 267

11.8 2分钟练习 270

11.9 自我测试 271

附录A 自我测试题答案 278

附录B 关于配套光盘 299

附录C 关于Web站点 300

词汇表 301

CCNA学习指南.rar

08-21

1.3 认证目标1.03:网络层和路径确定 17 1.3.1 第3层地址 17 1.3.2 已选择路由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 17 1.3.3 路由选择算法和度 18 1.4 认证目标1.04:传输层 18 1.4.1 可靠性 18 1.4.2 窗口机制 18 1.5 认证目标1.05...

TCP收发——计算机网络——day02

m0_61988812的博客

03-07

824

eg:利用TCP实现跨主机的文件发送。

Day 7.UDP编程、不同主机之间用网络进行通信

2201_75392588的博客

03-06

800

功能:从套接字中接受数据参数: sockfd:套接字文件描述符buf:存放数据空间首地址flags:属性 默认为0src_addr:存放IP地址信息的空间首地址addrlen:存放接收到IP地址大小空间的首地址返回值:成功返回实际接收到的字节数;失败返回-1;

学习笔记——计算机网络(Internet、网络边缘)

最新发布

weixin_74727063的博客

03-09

503

网络是由多个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通过通信链路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互联网,用于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它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1.计算机网络通过通信链路连接;以共享资源为目标;资源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信息和对他人有用的东西。2.构成网络的重要概念:节点:主机及其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交换设备。边:通信链路接入网链路:主机连接到互联网的链路猪肝链路:路由器间的链路协议。internet是指多个网络互相连接构成的网络,并更多地代表网络互连技术。

Ethernet II、PPP、HDLC 协议分析

05-31

Ethernet II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协议,它采用MAC地址来进行数据帧的寻址和传输。Ethernet II协议头包含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和类型字段,用于标识数据的类型。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是一种点对点协议,常用于串行线路上进行数据传输。PPP协议头包含标识符、控制码、协议字段和信息字段等,用于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连接的建立与维护。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是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常用于广域网中进行数据传输。HDLC协议头包含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和信息字段等,用于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连接的建立与维护。HDLC协议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如异步传输模式、同步传输模式和透明传输模式等。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非常没帮助

没帮助

一般

有帮助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记得仰望星空

CSDN认证博客专家

CSDN认证企业博客

码龄5年

暂无认证

22

原创

25万+

周排名

85万+

总排名

4万+

访问

等级

245

积分

14

粉丝

25

获赞

16

评论

259

收藏

私信

关注

热门文章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

11214

UART相关知识总结

7481

<记录> windows“ping“设备指定端口

4780

【WI-FI 6】什么是WI-FI6--如何测试WI-FI 6的吞吐量

3785

Makefile实现编译时间统计

3440

分类专栏

linux

3篇

imx6ull

1篇

openwrt

最新评论

<Linux>使用quilt工具制作补丁(patch)文件

Vane Zhang:

这么好的文章我先赞一个

Makefile实现编译时间统计

x2009again:

调试了很久,没法用,放弃了

Makefile实现编译时间统计

Silent_speaker:

有没有可能看看你的代码?这里有个主意,需要在同一段指令段中使用。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

apple830:

在进行广播的时候,源mac地址还是发送信息的主机的mac地址吗?

Makefile实现编译时间统计

记得仰望星空:

调试过程 可以echo shell变量,可以看下变量数值变化过程

您愿意向朋友推荐“博客详情页”吗?

强烈不推荐

不推荐

一般般

推荐

强烈推荐

提交

最新文章

va_list 使用总结

Makefile实现编译时间统计

printf函数缓冲区问题

2022年12篇

2021年10篇

2020年1篇

目录

目录

分类专栏

linux

3篇

imx6ull

1篇

openwrt

目录

评论 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到【灌水乐园】发言

查看更多评论

添加红包

祝福语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数量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总金额

红包金额最低5元

余额支付

当前余额3.43元

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元

取消

确定

下一步

知道了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元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CSDN博客

>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CSDN博客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3-03-28 00:21:37 发布

庚庚911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3-03-28 00:21:37 发布

阅读量2.7w

收藏

158

点赞数

32

分类专栏:

网络

文章标签:

Ethernet II 帧

原文链接: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版权

网络

专栏收录该内容

9 篇文章

3 订阅

订阅专栏

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2.0)和IEEE 802.3。

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802.3帧结构。

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

IEEE 802.3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网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看出二者时间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二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文档中)。

下图分别给出了Ethernet II和IEEE 802.3的帧格式:

⑴ 前导码(Preamble):由0、1间隔代码组成,用来通知目标站作好接收准备。以太网帧则使用8个字节的0、1间隔代码作为起始符。IEEE 802.3帧的前导码占用前7个字节,第8个字节是两个连续的代码1,名称为帧首定界符(SOF),表示一帧实际开始。 ⑵ 目标地址和源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 Source Address):表示发送和接收帧的工作站的地址,各占据6个字节。其中,目标地址可以是单址,也可以是多点传送或广播地址。 ⑶ 类型(Type)或长度(Length):这两个字节在Ethernet II帧中表示类型(Type),指定接收数据的高层协议类型。而在IEEE 802.3帧中表示长度(Length),说明后面数据段的长度。 ⑷ 数据(Data):在经过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处理之后,包含在帧中的数据将被传递给在类型段中指定的高层协议。该数据段的长度最小应当不低于46个字节,最大应不超过1500字节。如果数据段长度过小,那么将会在数据段后自动填充(Trailer)字符。相反,如果数据段长度过大,那么将会把数据段分段后传输。在IEEE 802.3帧中该部分还包含802.2的头部信息。 ⑸ 帧校验序列(FSC):包含长度为4个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值(CRC),由发送设备计算产生,在接收方被重新计算以确定帧在传送过程中是否被损坏。

分析:

1:红色目标地址帧 6 字节; 2:蓝色源地址帧 6 字节; 3:粉色类型 2 字节;

为什么没有“前导码”和“帧校验序列”,参见 https://blog.csdn.net/yetugeng/article/details/100514693 。

1:版本号 4 bit 2:头长度 4 bit 3:服务类型 8 bit 4:总长度 16 bit 5:标识 16 bit 6:标志 4 bit 7:片移量 12 bit 8:生存时间 8 bit 9:上层协议标识 8 bit 10:头部校验和 16 bit 11:源地址 bit 12:目标地址 32 bit 共计:20字节

优惠劵

庚庚911

关注

关注

32

点赞

15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知道了

4

评论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2.0)和IEEE 802.3。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802.3帧结构。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IEEE 802.3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

复制链接

扫一扫

专栏目录

Ethernet II以太网帧详细分析

01-06

通过抓包 的 Ethernet II以太网帧详细分析,非常精细

四种以太网数据包详解

xiao628945的专栏

09-21

5134

1 Ethernet II

1.1 Ethernet II协议简介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EthernetII由DEC,Intel和Xerox在1982年公布其标准,Etherent II主要更改了EthernetI的电气特性和物理接口,在帧格式上并无变化。Etherent II采用CSMA/CD的媒体接入

4 条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

登录

后发表或查看评论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二层)

weixin_43580872的博客

07-23

1万+

网络协议学习之Ethernet II协议简介一、协议1、协议结构2、二、抓包分析总结

简介

    Ethernet II协议位于五层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属于链路层的协议。

一、协议

1、协议结构

前导包

目的mac地址(DMac)

源mac地址 (SMac)

类型(Type)

数据(Playload)

校验(CRC)

6 Byte 目的地址

6 Byte 源地址

2 Byte

46 ~ 1500 Byte

2、

二、抓包分析

总结

..

以太网的帧结构

繁星流动天际

03-24

5374

以太网的帧结构分两种:

第一种是Ethernet_II的帧结构,如下图所示:

DMAC:指(destination mac)目的地址,即是接收信息设备的物理地址。

SMAC:指(source MAC)源地址,即是发送信息设备的物理地址。

Type:用来标识data字段中包含的高层协议,即是通告接收信息的设备如何解释该数据字段(数据的封装

都是从应用层到低层逐渐添加的,在数据链路层以上的数据都...

【转】以太网的帧

圣菲尔丁

07-17

577

特别说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参考资料见文尾。

一、Ethernet帧格式的发展

二、几种以太网帧简介

2.1 Ethernet I

2.2 Ethernet II(ARPA)

2.3 RAW 802.3

2.4 802.3/802.2 LLC

2.5 802.3/802.2 SNAP

三、以太网帧报头结构及解码

3.1 Ethernet II

3.1.1 Ethern

初识Ethernet II帧格式

m0_51381079的博客

09-27

5273

以太帧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帧具有不同的格式和 MTU 值。但在同种物理媒体上都可同时存在。常见的有三种帧格式:Ethernet II 帧是最常见的帧类型,并通常直接被 IP 协议使用;非标准 IEEE 802.3 帧变种;IEEE 802.3帧(后跟逻辑链路控制(LLC) 帧)。本文仅谈对Ethernet II 帧的初步认知。

Ethernet II 类型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 64 字节(6+6+2+46+4),最大长度为 1518 字节(6+6+2+1500+4)。其...

Ethernet II

qq_45741246的博客

03-28

617

以太网两种标准帧格式之一一种是Ethernet II另一种是 IEEE802.3当Type字段大于等于1536或0x0600时为Ethernet II帧格式当Type字段小于等于1500或0x05DC时为IEEE802.3。

学习笔记之以太网帧结构

weixin_50281314的博客

11-12

1623

以太网两种帧结构简介

关于以太网(Ethernet II)这个网络的个人理解以及应用(2)

热门推荐

@角色扮演#

09-26

1万+

在stm32f107环境下实现如下功能:

- 以太网接口用作串口使用(区别于C/S模型);

- 以太网接口接收全部的网内数据;

- 对网内数据包过滤,仅接收本机相关数据包及广播包; 工具:anysend.exe:Anysend是基于Winpcap驱动开发的,实现以太网接口发送任意自组数据包的工具,各位请自行查找下载;

wireshark.exe:网络抓包工具

如果你是一个嵌入式开发人员,

以太网基础

weixin_34344677的博客

12-29

544

http://zh.wikipedia.org/wiki/IEEE_802

IEEE 802 

指IEEE标准中关于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一系列标准。更确切的说,IEEE 802标准仅限定在传输可变大小数据包的网络。

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有以太网、令牌环、无线局域网等。这一系列标准中的每一个子标准都由委员会中的一个专门工作组负责。

IEEE 802中定义的服务和协议限定在OSI模型[OSI网络参考模...

网络协议TCP/IP实验一 以太网链路层帧格式分析实验

01-09

湘潭大学网络协议TCP/IP实验一, 以太网链路层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仅供参考

以太网帧协议

10-11

以太网帧协议的解析程序,有利于读者对以太网帧的进行学习和解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 分析Ethernet II帧.rar

03-03

计算机网络实验 分析Ethernet II帧.rar

网络协议分析器,以太网帧分析

04-16

网络协议分析器,网络课程设计资料,MAC帧头、IP\TCP\ARP\UDP以及数据部分分析

android 以太网 添加设置Ethernet

11-27

android在设置中添加以太网ethernet方法, 在可以是学习框架的一种好方法。

AO4480&10-VB一款N-Channel沟道SOP8的MOSFET晶体管参数介绍与应用说明

最新发布

03-13

SOP8;N—Channel沟道,40V;10A;RDS(ON)=14mΩ@VGS=10V,VGS=20V;Vth=1.6V;

东北林业大学906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pdf

03-13

东北林业大学考研初试大纲

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复合材料学》2020考研专业课复试大纲.pdf

03-13

东北林业大学考研复试大纲

使用Kotlin脚本实现gradle-java项目Demo源码

03-13

使用Kotlin脚本实现gradle-java项目,gradle可以使用goovy和kotlin两种语言实现,此Demo主要是用kotlin脚本实现的gradle项目管理,熟悉kotlin脚本的编写,实现可编程的脚本控制,内附一简单测试代码。

计算机实验以太网桢分析,计算机网络实验2 分析 Ethernet帧.

05-30

好的,我会尽力回答你的问题。Ethernet帧是一种在以太网中传输数据的格式,由多个字段组成。下面是常见的字段:

1. 前导码:用于同步各个设备的时钟。

2. 目的MAC地址:指定数据包应该传输到哪个设备。

3. 源MAC地址:指定数据包是由哪个设备发送的。

4. 类型/长度字段:表示数据包的类型或长度。

5. 数据字段:包含实际的数据。

6. 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包是否损坏。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网络分析工具(如Wireshark)来捕获并分析Ethernet帧。通过分析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可以确定数据包的来源和目的地。可以通过查看类型/长度字段来确定数据包的类型,例如IP数据包或ARP数据包。此外,还可以检查校验和字段以检测数据包是否损坏。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非常没帮助

没帮助

一般

有帮助

非常有帮助

提交

庚庚911

CSDN认证博客专家

CSDN认证企业博客

码龄14年

暂无认证

73

原创

3万+

周排名

122万+

总排名

68万+

访问

等级

6897

积分

163

粉丝

373

获赞

44

评论

2037

收藏

私信

关注

热门文章

正则表达式的替换技巧

42312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27346

DHCP 协议详解

21066

证书关于 pem der cer crt csr pfx 的区别

19097

CentOS6下搭建Extmail邮箱服务

18653

分类专栏

k8s

1篇

iptables

15篇

Spring

2篇

VUE

1篇

wireshark

4篇

嵌入式

1篇

实用工具

1篇

计算机基础

1篇

HTML

IntelliJ IDEA

1篇

maven

1篇

JavaScript

1篇

研发管理

eclipse

2篇

Jenkins

杂文

vmware

2篇

nginx

2篇

网络

9篇

博客

1篇

python

30篇

linux

38篇

shell

8篇

C

17篇

mysql

10篇

java

20篇

硬件

6篇

站点

14篇

监控

11篇

Prometheus

1篇

anisible

3篇

glassfish

3篇

activemq

3篇

协议

20篇

技术分享

7篇

邮件

22篇

windows

12篇

运维

5篇

前端

1篇

工具手册

5篇

reids

2篇

文档资料

1篇

httpd

1篇

最新评论

read()函数的困惑

灰尘驾车:

我其实很好奇为什么6个数字会读到8个字符,我自己试验的时候,第一行有5个字符,我需要把cnt设置为8才能读到第二行的第一个字符,也就是说多读了两个字符才能把这行换掉

DHCP 协议详解

2301_77588844:

表-2:协议结构 (DHCP报文格式) ---这个错了

Windows wmic命令之process进程管理

victor_fj:

博主你好 我这边只要使用where 就报错什么情况?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Adamant245:

博主您好,我想问一下Data是哪一部分呢?是下面的第二幅图在分析的内容吗?谢谢!

cwRsync-windows下的rsync工具

qq_45816643:

请问安装包可以分享吗

最新文章

Docker与k8s的恩怨情仇 系列

iptables详解(14):iptables小结之常用套路

iptables详解(13):iptables动作总结之二

2021年18篇

2020年32篇

2019年124篇

2018年87篇

目录

目录

分类专栏

k8s

1篇

iptables

15篇

Spring

2篇

VUE

1篇

wireshark

4篇

嵌入式

1篇

实用工具

1篇

计算机基础

1篇

HTML

IntelliJ IDEA

1篇

maven

1篇

JavaScript

1篇

研发管理

eclipse

2篇

Jenkins

杂文

vmware

2篇

nginx

2篇

网络

9篇

博客

1篇

python

30篇

linux

38篇

shell

8篇

C

17篇

mysql

10篇

java

20篇

硬件

6篇

站点

14篇

监控

11篇

Prometheus

1篇

anisible

3篇

glassfish

3篇

activemq

3篇

协议

20篇

技术分享

7篇

邮件

22篇

windows

12篇

运维

5篇

前端

1篇

工具手册

5篇

reids

2篇

文档资料

1篇

httpd

1篇

目录

评论 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到【灌水乐园】发言

查看更多评论

添加红包

祝福语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数量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总金额

红包金额最低5元

余额支付

当前余额3.43元

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元

取消

确定

下一步

知道了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元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 Byrd's Weblog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 Byrd's Weblog

欢迎光临!

Login

Register

文章归档

关于本站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Wiki

Code

欢迎光临!

Login

Register

Byrd's Weblog

Login

Register

首页

路由交换

路由器路由包括:思科CCNA基础、Junos配置

交换机

系统运维

数据库

架构方案

脚本编程

错误日志php报错整理、nginx报错整理、apache编译报错整理、mysql报错整理、编译报错整理。

Default

HomeBasic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Like

Favorites 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Copy link

Copy link

以太网网络协议Ethernet II 帧分析

Read

目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网帧:Ethernet II(DIX 2.0)和IEEE 802.3。IP、ARP、EAP和QICQ协议使用Ethernet II帧结构,而STP协议则使用IEEE 802.3帧结构。

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IEEE 802.3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网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看出二者时间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二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文档中)。

下图分别给出了Ethernet II和IEEE 802.3的帧格式:

以太网帧格式

⑴ 前导码(Preamble):由0、1间隔代码组成,用来通知目标站作好接收准备。以太网帧则使用8个字节的0、1间隔代码作为起始符。IEEE 802.3帧的前导码占用前7个字节,第8个字节是两个连续的代码1,名称为帧首定界符(SOF),表示一帧实际开始。

⑵ 目标地址和源地址(Destination Address & Source Address):表示发送和接收帧的工作站的地址,各占据6个字节。其中,目标地址可以是单址,也可以是多点传送或广播地址。

⑶ 类型(Type)或长度(Length):这两个字节在Ethernet II帧中表示类型(Type),指定接收数据的高层协议类型。而在IEEE 802.3帧中表示长度(Length),说明后面数据段的长度。

⑷ 数据(Data):在经过物理层和逻辑链路层的处理之后,包含在帧中的数据将被传递给在类型段中指定的高层协议。该数据段的长度最小应当不低于46个字节,最大应不超过1500字节。如果数据段长度过小,那么将会在数据段后自动填充(Trailer)字符。相反,如果数据段长度过大,那么将会把数据段分段后传输。在IEEE 802.3帧中该部分还包含802.2的头部信息。

⑸ 帧校验序列(FSC):包含长度为4个字节的循环冗余校验值(CRC),由发送设备计算产生,在接收方被重新计算以确定帧在传送过程中是否被损坏。

分析:

Ethernet II帧分析

1:红色目标地址帧 6 字节;

2:蓝色源地址帧 6 字节;

3:粉色类型 2 字节;SourceByrd's Weblog-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IP报头分析

1:版本号 4 bit

2:头长度 4 bit

3:服务类型 8 bit

4:总长度 16 bit

5:标识 16 bit

6:标志 4 bit

7:片移量 12 bit

8:生存时间 8 bit

9:上层协议标识 8 bit

10:头部校验和 16 bit

11:源地址 bit

12:目标地址 32 bit

共计:20字节SourceByrd's Weblog-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SourceByrd's Weblog-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申明:除非注明Byrd's Blog内容均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详情请阅读版权申明!

Like

Favorites 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Copy link

Copy link

Basic

by Byrd Published on January 17, 2015

原文链接:https://note.t4x.org/basic/network-ethernet-protocol-ii/

Comment

Anonymous

Name

Email

Cancel

Δ

Basic

实现lighttpd、2008服务器301重定向

03/04

Apache 服务器中如何配置虚拟主机

03/10

通过Rewrite实现特定IP访问网站

03/14

linux sshd 配置修改

04/17

基于ssh的sftp拷贝命令

04/24

近期留言

Forgot

密码是什么呀?

美剧天堂

xshell乱码也可以这样解决吗

美剧天堂

收藏,不错

特色小镇

不错,不错,看看了!

浙江经济网

拜读了,欢迎博主回访

幽烛

内容专业,速度够快

张戈

其实redis使用?c=y就能刷新全部缓存:

缓存问题

index-with-redis.php中有注释

Appending a ?c=y to a url deletes the entire cache of the domain, only works when you are logged in

Appending a ?r=y to a url deletes the cache of that url

Submitting a comment deletes the cache of that page

Refreshing (f5) a page deletes the cache of that page

登录后台网站url后面加上?c=y即可刷新整个网站

可以在网站页面后面加上?r=y即可手工刷新

提交评论会自动刷新页面

刷新(f5)页面也可以刷新页面

跨境电商平台

非常不错!!!!

浙江经济理事会

玩linux的都是高手。

收藏夹子

看着太迷糊。。。。

最新文章

11/07

WVP-GB28181 ZLMediakit 配置

09/05

openLDAP 双主编译安装

11/14

Ansible Ad-Hoc简单应用

11/09

K8S二进制安装配置验证(PART 18)

11/08

K8S组件之Dashboard配置(PART 17)

11/07

K8S组件之Metrics Server配置(PART 16)

11/06

K8S组件之CoreDNS配置(PART 15)

11/05

K8S组件之Calico配置(PART 14)

11/04

K8S组件之Node节点Kube-Proxy配置(PART 13)

11/03

K8S组件之Node节点Kubelet配置(PART 12)

11/02

K8S组件之Node节点证书(PART 11)

11/01

K8S组件之TLS Bootstrapping配置(PART 10)

10/31

K8S组件之Scheduler Service配置(PART 9)

10/30

K8S组件之Controller Manager配置(PART 8)

10/29

K8S组件之API Server配置(PART 7)

Copyright © 2012-2022 Byrd's 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4022886号-4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7362号

Register

Login

自由 平等

Byrd's Weblog™

Get captcha

HP

Registration confirmation email to you

Login

HP

Remember Me

Register

Contents

Qr code

需启用JS脚本

以太网帧格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太网帧格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结构

开关结构子章节

1.1前导码和帧开始符

1.2报头

1.3帧校验码

1.4帧间距

2以太帧类型

开关以太帧类型子章节

2.1Ethernet II

2.2802.2 LLC

2.3子网接入协议

2.4Novell raw 802.3

3效率

4矮帧

5注释

6参考资料

开关目录

以太网帧格式

12种语言

CatalàČeštinaDeutschEnglishEspañolBahasa 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SvenskaTürkçeTiếng Việt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8月27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27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以太网帧格式"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在以太网链路上的数据包称作以太帧。以太帧起始部分由前导码和帧开始符组成。后面紧跟着一个以太网报头,以MAC地址说明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帧的中部是该帧负载的包含其他协议报头的数据包(例如IP协议)。以太帧由一个32位冗余校验码结尾。它用于检验数据传输是否出现损坏。

结构[编辑]

来自线路的二进制数据包称作一个帧。从物理线路上看到的帧,除其他信息外,还可看到前导码和帧开始符。任何物理硬件都会需要这些信息。[note 1]

下面的表格显示了在以1500个八位元组为MTU传输(有些吉比特以太网甚至更高速以太网支持更大的帧,称作巨型帧)时的完整帧格式。[note 2] 一个八位元组是八个位组成的数据(也就是现代计算机的一个字节)。

802.3 以太网帧结构

前导码

帧开始符

MAC 目标地址

MAC 源地址

802.1Q 标签 (可选)

以太类型

负载

冗余校验

帧间距(英语:Interframe gap)

10101010 7个octet

10101011 1个octet

6 octets

6 octets

(4 octets)

2 octets

46–1500 octets

4 octets

12 octets

64–1522 octets

72–1530 octets

84–1542 octets

前导码和帧开始符[编辑]

参见:Syncword

一个帧以7个字节的前导码和1个字节的帧开始符作为帧的开始。快速以太网之前,在线路上帧的这部分的位模式是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0 10101011。由于在传输一个字节时最低位最先传输(LSB),因此其相应的16进制表示为0x55 0x55 0x55 0x55 0x55 0x55 0x55 0xD5。

10/100M 网卡(介质无关接口 PHY)一次传输4位(一个半字节(英语:nibble))。因此前导符会成为7组0x5+0x5,而帧开始符成为0x5+0xD。1000M网卡(GMII(英语:Gigabit 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一次传输8位,而10Gbit/s(XGMII(英语:nibble)) PHY芯片一次传输32位。 注意当以octet描述时,先传输7个01010101然后传输11010101。由于8位数据的低4位先发送,所以先发送帧开始符的0101,之后发送1101。

报头[编辑]

报头包含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的MAC地址,以太类型字段和可选的用于说明VLAN成员关系和传输优先级的IEEE 802.1Q VLAN 标签。

帧校验码[编辑]

帧校验码是一个32位循环冗余校验码,以便验证帧数据是否被损坏。

帧间距[编辑]

主条目:en:Interframe gap

当一个帧发送出去之后,发送方在下次发送帧之前,需要再发送至少12个octet的空闲线路状态码。

以太帧类型[编辑]

以太帧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帧具有不同的格式和MTU值。但在同种物理媒体上都可同时存在。

以太网第二版[note 3] 或者称之为Ethernet II 帧,DIX帧,是最常见的帧类型。并通常直接被IP协议使用。

Novell的非标准IEEE 802.3帧变种。

IEEE 802.2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帧

子网接入协议(SNAP)帧

所有四种以太帧类型都可包含一个IEEE 802.1Q选项来确定它属于哪个VLAN以及他的IEEE 802.1p优先级(QoS)。这个封装由IEEE 802.3ac定义并将帧大小从64字节扩充到1522字节(注:不包含7个前导字节和1个字节的帧开始符以及12个帧间距字节)。

IEEE 802.1Q标签,如果出现,需要放在源地址字段和以太类型或长度字段的中间。这个标签的前两个字节是标签协议标识符(TPID)值0x8100。这与没有标签帧的以太类型/长度字段的位置相同,所以以太类型0x8100就表示包含标签的帧,而实际的以太类型/长度字段则放在Q-标签的后面。TPID后面是两个字节的标签控制信息(TCI)。(IEEE 802.1p 优先级(QoS)和VLAN ID)。Q标签后面就是通常的帧内容。

Ethernet II[编辑]

以太 II 帧 (也称作DIX以太网,是以这个设计的主要成员,DEC,Intel和Xerox的名字命名的。[1]),把紧接在目标和源MAC地址后面的这个两字节定义为以太网帧数据类型字段。

例如,一个0x0800的以太类型说明这个帧包含的是IPv4数据报。同样的,一个0x0806的以太类型说明这个帧是一个ARP帧,0x8100说明这是一个IEEE 802.1Q帧,而0x86DD说明这是一个IPv6帧。

当这个工业界的标准通过正式的IEEE标准化过程后,在802.3标准中以太类型字段变成了一个(数据)长度字段。(最初的以太包通过包括他们的帧来确定它们的长度,而不是以一个明确的数值。)但是包的接收层仍需知道如何解析包,因此标准要求将IEEE802.2头跟在长度字段后面,定义包的类型。多年之后,802.3x-1997标准,一个802.3标准的后继版本,正式允许两种类型的封包同时存在。实际上,两种封包都被广泛使用,而最初的以太封包在以太局域网中被广泛应用,因为他的简便和低开销。

为了允许一些使用以太II版本的数据报和一些使用802.3封装的最初版本的数据包能够在同一个以太网段使用,以太类型值必须大于等于1536(0x0600)。这个值比802.3封包的最大长度1500byte (0x05DC)要更大。因此如果这个字段的值大于等于1536,则这个帧是以太II帧,而那个字段是类型字段。否则(小于1500而大于46字节),他是一个IEEE 802.3帧,而那个字段是长度字段。1500~1536(不包含)的数值未定义。[2]

802.2 LLC[编辑]

一些协议,尤其是为OSI模型设计的,会直接在802.2 LLC层上操作。802.2 LLC层同时提供数据报和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

802.2以太网变种没有在常规网络中普遍使用。只有一些大公司的没有与IP网络融合的Netware设备。以前,很多公司Netware网络支持802.2以太网,以便支持从以太网到IEEE 802.5令牌环网或FDDI网络的透明桥接。当今最流行的封包是以太网版本二,由基于IP协议的网络使用,将其以太类型设置为0x0800用于封装IPv4或者0x86DD来支持IPv6。

还有一个互联网标准来使用LLC/SNAP报头将IPv4封装在IEEE 802.2帧中。[3] 这几乎从未在以太网中实现过。(但在FDDI以及令牌环网,IEEE 802.11和其他IEEE 802网络中使用)。如果不使用SNAP,IP传输无法封装在IEEE 802.2 LLC帧中。这是因为LLC协议中虽然有一种IP协议类型,却没有ARP。IPv6同样可使用LLC/SNAP在IEEE 802.2以太网上传播,但,如同IPv4,它也绝少被这样使用。(尽管LLC/SNAP的IPv6封包在IEEE 802网络中被使用)。

子网接入协议[编辑]

通过检查802.2 LLC头,可以确定他是否后继一个SNAP头。LLC头包含两个附加的8位地址字段,在OSI模型术语中称作服务访问点(SAPs)。当源和目标SAP都设置为0xAA时,就会使用SNAP服务。SNAP头允许以太类型值被任何IEEE 802协议使用,即使支持的是私有协议ID空间。在IEEE 802.3x-1997中,IEEE 以太标准被修改为明确允许紧接着MAC地址的16位字段即可用于长度字段,也可用于类型字段。

Mac OS使用 802.2/SNAP 封包来实现以太网上的AppleTalk V2协议套件("EhterTalk")。

Novell raw 802.3[编辑]

Novell的"raw"802.3帧格式基于早期IEEE 802.3的工作。Novell以它作为起点来创建他自己的以太网上IPX协议的的第一个实现。他们没有使用LLC头,而是直接在长度字段后面开始IPX数据包。这不符合IEEE 802.3标准,但由于IPX的前两个字节一直是FF(而在IEEE 802.2 LLC中这种模式虽然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实际上概率极其微小),实用中这种方式与其他以太实现共同存在。但须注意在一些早期的DECnet(英语:DECnet)可能无法识别之。

直到90年代中期,Novell NetWare默认使用这个帧类型,而由于Netware曾如此流行,而那时IP还不是那么流行,在过去的一些时候,大多数的以太网上都运载着负载IPX的"raw" 802.3封包。直到Netware 4.10,当使用IPX时,Netware才默认使用IEEE 802.2和LLC(Nerware 帧类型Ethernet_802.2)。

效率[编辑]

我们可以计算以太网的效率和比特率:

Efficiency

=

Payload size

Frame size

{\displaystyle {\text{Efficiency}}={\frac {\text{Payload size}}{\text{Frame size}}}}

当达到允许的最大负载值时可达到最高效率,对于无标签的以太网封包是

1500

1538

=

97.53

%

{\displaystyle {\frac {1500}{1538}}=97.53\%}

,而使用802.1Q VLAN标签时是

1500

1542

=

97.28

%

{\displaystyle {\frac {1500}{1542}}=97.28\%}

由效率中可计算比特率:

Net bit rate

=

Efficiency

×

Wire bit rate

{\displaystyle {\text{Net bit rate}}={\text{Efficiency}}\times {\text{Wire bit rate}}\,\!}

不带802.1Q标签的100BASE-TX以太网的最大比特率是97.53 Mbit/s.

注:不带标签的最大帧尺寸=1518 + 20 (7-byte 前导符,1-byte 帧开始符, 12-byte 帧间距)= 1538。

矮帧[编辑]

矮帧是一个尺寸不及IEEE 802.3定义的最小长度64字节的以太网帧。可能的原因是以太网碰撞,数据不足,网卡错误或软件错误。[4]

注释[编辑]

^ 前导码和帧开始符无法在包嗅探程序中显示。这些信息会在OSI第1层被网卡处理掉,而不会传入嗅探程序采集数据的OSI第2层。也存在OSI物理层的嗅探工具以显示这些前导码和帧开始符,但这些设备大多昂贵,多用于检测硬件相关的故障。

^ 前导码和帧开始符的位模式以位串的方式给出,最左的比特最先传输(而非以字节为单位,以太网传输最优先的位)。这个脚注与IEEE 802.3标准吻合。

^ 第一版以太帧在早期以太网原型中使用,并使用8位MAC地址,从未在商业中使用

参考资料[编辑]

^ Drew Heywood; Zubair Ahmad. Drew Heywood's Windows 2000 Network Services. Sams. 2001: 53. ISBN 0672317419. 

^ IEEE Std 802.3-2005, 3.2.6

^ RFC 1042

^ Glossary of Terms - R (Zarlink Semiconductor). [201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6).  071227 products.zarlink.com

查论编局域网技术之以太网家族速度

10Mbit/s

双绞线以太网

100Mbit/s

1Gbit/s

2.5和5Gbit/s

10Gbit/s

25和50Gbit/s(英语:25 Gigabit Ethernet)

40和100Gbit/s

200Gbit/s和400Gbit/s

常规

IEEE 802.3

乙太网路实体层(英语:Ethernet physical layer)

自动协商(英语:Autonegotiation)

以太网供电

以太类型

以太网联盟(英语:Ethernet Alliance)

流控制

巨型帧

历史

CSMA/CD

StarLAN(英语:StarLAN)

10BROAD36(英语:10BROAD36)

10BASE-FB(英语:10BASE-FB)

10BASE-FL(英语:10BASE-FL)

10BASE5(英语:10BASE5)

10BASE2(英语:10BASE2)

100BaseVG(英语:100BaseVG)

LattisNet(英语:LattisNet)

长距离(英语:Long Reach Ethernet)

应用程序

音频(英语:Audio over Ethernet)

运营商(英语:Carrier Ethernet)

数据中心(英语:Data center bridging)

高能效以太网

第一英里(英语: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

10G-EPON(英语:10G-EPON)

工业以太网

以太网供电

同步(英语:Synchronous Ethernet)

收发器

MAU(英语:Medium Attachment Unit)

GBIC

SFP

XENPAK

X2

XFP

SFP+

QSFP(英语:QSFP)

CFP(英语:C Form-factor Pluggable)

接口

AUI(英语: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

MDI

MII

GMII

XGMII

XAUI

分类

维基共享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以太网帧格式&oldid=73376925”

分类:​乙太网路隐藏分类:​使用RFC魔术链接的页面自2019年8月需要从英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需要从英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自2019年8月需补充来源的条目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04:35。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以太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太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历史

2概述

3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

4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

5桥接和交换

6类型

开关类型子章节

6.1早期的以太网

6.210Mbps以太网

6.3100Mbps以太网(快速以太网)

6.41Gbps以太网

6.510Gbps以太网

6.6100Gbps以太网

7参考文献

8参见

9外部链接

开关目录

以太网

76种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GaeilgeGalegoગુજરાતીGaelg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 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 MelayuNederlandsNorsk nynorskNorsk bokmålਪੰਜਾਬੀ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 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 / 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 Việt吴语ייִדיש粵語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电脑网络的类型

依覆盖范围排序列表

纳米网络

近场通信(NFC)

蓝牙

体域网

个人局域网(PAN)

 无线个人网

局域网(LAN)

 有线局域网

  以太网

  令牌环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无线局域网(WLAN)

  Wi-Fi

  ZigBee

  Thread

  MMDS

  SMDS

 虚拟局域网(VLAN)

家庭网络(英语:Home network)(HAN)

存储区域网络(SAN)

园区网络(CAN)

骨干网

城域网(MAN)

广域网(WAN)

 异步传输模式

 帧中继

 同步数字体系(SDH)

企业专用网络

虚拟专用网(VPN)

云端(英语:Internet area network)

互联网

星际互联网(IPN)

查论编

“Ethernet”的各地常用名称笔记本电脑上已插上网路线的以太网接口中国大陆以太网 台湾乙太网路

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

历史[编辑]

以太网技术起源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先锋技术项目。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区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互联网协议套组

应用层

BGP

DHCP

DNS

FTP

HTTP

HTTPS

IMAP

LDAP

MGCP(英语: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MQTT

NNTP

NTP

POP

ONC/RPC

RTP

RTSP

SIP

SMTP

SNMP

Telnet

TLS/SSL

SSH

XMPP

更多...

传输层

TCP

UDP

DCCP

SCTP

RSVP

更多...

网络层

IP

IPv4

IPv6

ICMP

ICMPv6

ECN

IGMP

OSPF

IPsec

RIP

更多...

链接层

ARP

NDP

Tunnels

L2TP

PPP

MAC

Ethernet

DSL

ISDN

FDDI

更多...

查论编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DEC、英特尔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提出。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用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哪个/哪些?]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请求]

概述[编辑]

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右)。

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

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

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编辑]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动与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

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报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确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后跳转到第4步。

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

线路繁忙 - 持续等待直到线路空闲。

线路空闲 - 在尚未达到最大尝试次数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尝试。

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

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介质(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延迟指数增长时间后再次尝试。延迟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后移(英语:Exponential_backoff)(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实现。

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条简单网路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很可靠,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

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却会使用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线路上的所有电脑。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

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编辑]

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

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

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

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

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享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

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

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也在10BASE-T中应用,最后取代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话接口代替了AUI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线路,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

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数据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传输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传输间隔、标头、档尾和封装上都是最小花费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传输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冲突过多导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满载。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传输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桥接和交换[编辑]

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分隔了以太网网段,使得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像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

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因此当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比Hub(中继器)来得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

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方式和Hub以太网相同,但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异常结果隔离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虽然设备在半双工模式下运作时仍是共享介质的多节点网,但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皆为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

交换机启动后,一开始也和Hub一样,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记录了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因此线速以太网交换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

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然而,交换式以太网仍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

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连接交换机端口时,整个网络可能处于全双工模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这时总带宽是链路的2倍,虽然双方的带宽相同,但没有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几乎能利用到100%的带宽。

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功能被关闭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通过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较低层级的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

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

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通过详细的方法检测链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速率过高就会导致链路失效。解决方案为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

类型[编辑]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帧类型以外,各类以太网的差别仅在速率和配线。因此,同样的网络协议栈软件可以在大多数以太网上执行。

以下的章节简要综述了不同的正式以太网类型。除了这些正式的标准以外,许多厂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为了支持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而制定了一些专用的标准。

很多以太网卡和交换设备都支持多速率,设备之间通过自动协商设置最优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方式。如果协商失败,多速率设备就会探测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认为半双工方式。10/100以太网端口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

部分以太网类型[1]

速度

常用名称

非正式的IEEE标准名称

正式的IEEE标准名称

线缆类型

最大传输距离

10Mbps

以太网

10BASE-T

802.3

双绞线

100m

100Mbps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

802.3u

双绞线

100m

1Gbps

吉比特以太网

1000BASE-LX

802.3z

光纤

5000m

1Gbps

吉比特以太网

1000BASE-T

802.3ab

双绞线

100m

10Gbps

10吉比特以太网

10GBASE-T

802.3an

双绞线

100m

早期的以太网[编辑]

参见:兆比特以太网

施乐以太网(Xerox Ethernet,又称“全录以太网”)──是以太网的雏型。最初的2.94Mbit/s以太网仅在施乐公司里内部使用。而在1982年,Xerox与DEC及Intel组成DIX联盟,并共同发表了Ethernet Version 2(EV2)的规格,并将它投入商场市场,且被普遍使用。而EV2的网络就是目前受IEEE承认的10BASE5。[2]

10BROAD36 ──已经过时。一个早期的支持长距离以太网的标准。它在同轴电缆上使用,以一种类似线缆调制解调器系统的宽带调制技术。

1BASE5 ──也称为星型局域网,速率是1Mbit/s。在商业上很失败,但同时也是双绞线的第一次使用。

10Mbps以太网[编辑]

10BASE-T电缆

参见:十兆以太网

10BASE5(又称粗缆(Thick Ethernet)或黄色电缆)──最早实现10 Mbit/s以太网。早期IEEE标准,使用单根RG-11同轴电缆,最大距离为500米,并最多可以连接100台电脑的收发器,而缆线两端必须接上50欧姆的终端电阻。接收端通过所谓的“插入式分接头”插入电缆的内芯和屏蔽层。在电缆终结处使用N型连接器。尽管由于早期的大量布设,到现在还有一些系统在使用,这一标准实际上被10BASE2取代。

10BASE2(又称细缆(Thin Ethernet)或模拟网络)── 10BASE5后的产品,使用RG-58同轴电缆,最长转输距离约200米(实际为185米),仅能连接30台计算机,计算机使用T型适配器连接到带有BNC连接器的网卡,而线路两头需要50欧姆的终结器。虽然在能力、规格上不及10BASE5,但是因为其线材较细、布线方便、成本也便宜,所以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淘汰了10BASE5。由于双绞线的普及,它也被各式的双绞线网络取代。

StarLAN ──第一个双绞线上实现的以太网络标准10 Mbit/s。后发展成10BASE-T。

10BASE-T ──使用3类双绞线、4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的4根线(两对双绞线)100米。以太网集线器或以太网交换机位于中间连接所有节点。

FOIRL ──光纤中继器链路。光纤以太网络原始版本。

10BASE-F ── 10Mbps以太网光纤标准通称,2公里。只有10BASE-FL应用比较广泛。

10BASE-FL ── FOIRL标准一种升级。

10BASE-FB ──用于连接多个Hub或者交换机的骨干网技术,已废弃。

10BASE-FP ──无中继被动星型网,没有实际应用的案例。

100Mbps以太网(快速以太网)[编辑]

参见:百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为IEEE在1995年发表的网络标准,能提供达100Mbps的传输速度。[2]

100BASE-T -- 下面三个100 Mbit/s双绞线标准通称,最远100米。

100BASE-TX -- 类似于星型结构的10BASE-T。使用2对电缆,但是需要5类电缆以达到100Mbit/s。

100BASE-T4 -- 使用3类电缆,使用所有4对线,半双工。由于5类线普及,已废弃。

100BASE-T2 -- 无产品。使用3类电缆。支持全双工使用2对线,功能等效100BASE-TX,但支持旧电缆。

100BASE-FX -- 使用多模光纤,最远支持400米,半双工连接 (保证冲突检测),2km全双工。

100VG AnyLAN -- 只有惠普支持,VG最早出现在市场上。需要4对三类电缆。也有人怀疑VG不是以太网。

苹果的千兆以太网络接口

1Gbps以太网[编辑]

参见:吉比特以太网

1000BASE-SX的光信号与电气信号转换器

1000BASE-T -- 1 Gbit/s介质超五类双绞线或6类双绞线。

1000BASE-SX -- 1 Gbit/s多模光纤(取决于频率以及光纤半径,使用多模光纤时最长距离在220M至550M之间)。[3]

1000BASE-LX -- 1 Gbit/s多模光纤(小于550M)、单模光纤(小于5000M)。[4]

1000BASE-LX10 -- 1 Gbit/s单模光纤(小于10KM)。长距离方案

1000BASE-LHX --1 Gbit/s单模光纤(10KM至40KM)。长距离方案

1000BASE-ZX --1 Gbit/s单模光纤(40KM至70KM)。长距离方案

1000BASE-CX -- 铜缆上达到1Gbps的短距离(小于25 m)方案。早于1000BASE-T,已废弃。

10Gbps以太网[编辑]

参见:10吉比特以太网

新的万兆以太网标准包含7种不同类型,分别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目前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ae,将来会合并进IEEE 802.3标准。

10GBASE-CX4 -- 短距离铜缆方案用于InfiniBand 4x连接器和CX4电缆,最大长度15米。

10GBASE-SR -- 用于短距离多模光纤,根据电缆类型能达到26-82米,使用新型2GHz多模光纤可以达到300米。

10GBASE-LX4 -- 使用波分复用支持多模光纤240-300米,单模光纤超过10公里。

10GBASE-LR和10GBASE-ER -- 通过单模光纤分别支持10公里和40公里

10GBASE-SW、10GBASE-LW、10GBASE-EW。用于广域网PHY、OC-192 / STM-64 同步光纤网/SDH设备。物理层分别对应10GBASE-SR、10GBASE-LR和10GBASE-ER,因此使用相同光纤支持距离也一致。(无广域网PHY标准)

10GBASE-T -- 使用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使用CAT-6A类线至少支持100米传输。CAT-6类线也在较短的距离上支持10GBASE-T。

100Gbps以太网[编辑]

参见:100吉比特以太网

新的40G/100G以太网标准在2010年中制定完成,包含若干种不同的节制类型。目前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ba。

40GBASE-KR4 -- 背板方案,最少距离1米。

40GBASE-CR4 / 100GBASE-CR10 -- 短距离铜缆方案,最大长度大约7米。

40GBASE-SR4 / 100GBASE-SR10 -- 用于短距离多模光纤,长度至少在100米以上。

40GBASE-LR4 / 100GBASE-LR10 -- 使用单模光纤,距离超过10公里。

100GBASE-ER4 -- 使用单模光纤,距离超过40公里。

参考文献[编辑]

^ Wendell Odom. CCENT/CCNA ICND1 100-105 Official Cert Guide. Cisco Press. 2016: 43页. ISBN 978-1-58720-580-4. 

^ 2.0 2.1 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

^ 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2 p.109

^ 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6 p.111

参见[编辑]

5类双绞线

RJ45

Power over Ethernet

MII and PHY

网络唤醒

1G以太网

10G以太网

100G以太网

1000G以太网

虚拟局域网

生成树协议

通讯

Internet

以太网帧格式

外部链接[编辑]

IEEE 802.3 2002年标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万兆以太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以太网帧格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万兆IP以太网白皮书

千兆以太网(1000Bas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局域网技术之以太网家族速度

10Mbit/s

双绞线以太网

100Mbit/s

1Gbit/s

2.5和5Gbit/s

10Gbit/s

25和50Gbit/s(英语:25 Gigabit Ethernet)

40和100Gbit/s

200Gbit/s和400Gbit/s

常规

IEEE 802.3

以太网物理层(英语:Ethernet physical layer)

自动协商(英语:Autonegotiation)

以太网供电

以太类型

以太网联盟(英语:Ethernet Alliance)

流控制

巨型帧

历史

CSMA/CD

StarLAN(英语:StarLAN)

10BROAD36(英语:10BROAD36)

10BASE-FB(英语:10BASE-FB)

10BASE-FL(英语:10BASE-FL)

10BASE5(英语:10BASE5)

10BASE2(英语:10BASE2)

100BaseVG(英语:100BaseVG)

LattisNet(英语:LattisNet)

长距离(英语:Long Reach Ethernet)

应用程序

音频(英语:Audio over Ethernet)

运营商(英语:Carrier Ethernet)

数据中心(英语:Data center bridging)

高能效以太网

第一英里(英语: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

10G-EPON(英语:10G-EPON)

工业以太网

以太网供电

同步(英语:Synchronous Ethernet)

收发器

MAU(英语:Medium Attachment Unit)

GBIC

SFP

XENPAK

X2

XFP

SFP+

QSFP(英语:QSFP)

CFP(英语:C Form-factor Pluggable)

接口

AUI(英语: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

MDI

MII

GMII

XGMII

XAUI

分类

维基共享

查论编互联网访问有线网络

线缆(英语:Cable Internet access)

拨号

DOCSIS

DSL

以太网

FTTx

G.hn(英语:G.hn)

HD-PLC

HomePlug

HomePNA(英语:HomePNA)

IEEE 1901(英语:IEEE 1901)

ISDN

MoCA(英语: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

PON

电力线

宽带

无线个人局域网

蓝牙

Li-Fi

无线USB

无线局域网

Wi-Fi

无线广域网

DECT

EV-DO

GPRS

HSPA

HSPA+

iBurst(英语:iBurst)

LTE

MMDS

Muni Wi-Fi

WiMAX

WiBro

卫星上网

查论编IEEE标准当前标准

488

754

Revision(英语:IEEE 754 revision)

829

830

1003

1014-1987(英语:VMEbus)

1016

1076

1149.1

1164(英语:IEEE 1164)

1219

1233

1275(英语:Open Firmware)

1278(英语: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1284(英语:IEEE 1284)

1355(英语:IEEE 1355)

1364

1394

1451(英语:IEEE 1451)

1471(英语:IEEE 1471)

1491

1516(英语:High-level architecture (simulation))

1541-2002

1547(英语:IEEE 1547)

1584(英语:IEEE 1584)

1588(英语:Precision Time Protocol)

1596(英语:Scalable Coherent Interface)

1603(英语:IEEE 1603)

1613(英语:IEEE 1613)

1667(英语:IEEE 1667)

1675(英语:IEEE 1675-2008)

1685(英语:IP-XACT)

1800

1801(英语:Unified Power Format)

1900(英语:DySPAN)

1901(英语:IEEE 1901)

1902(英语:RuBee)

11073(英语:ISO/IEEE 11073)

12207(英语:IEEE 12207)

2030(英语:IEEE 2030)

14764

16085

16326

42010(英语:ISO/IEC 42010)

802系列802.1

p

Q

Qat(英语:Stream Reservation Protocol)

Qay(英语: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

X

ad

AE(英语:IEEE 802.1AE)

ag(英语:IEEE 802.1ag)

ah(英语:IEEE 802.1ah-2008)

ak(英语:Multiple Registration Protocol)

aq

ax

802.11

Legacy

a

b

d(英语:IEEE 802.11d-2001)

e(英语:IEEE 802.11e-2005)

f(英语: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

g

h(英语:IEEE 802.11h-2003)

i(英语:IEEE 802.11i-2004)

j(英语:IEEE 802.11j-2004)

k(英语:IEEE 802.11k-2008)

n (Wi-Fi 4)

p

r

s

u(英语:IEEE 802.11u)

v(英语:IEEE 802.11v)

w(英语:IEEE 802.11w-2009)

y(英语:IEEE 802.11y-2008)

ac (Wi-Fi 5)

ad (WiGig)

af

ah

ai

aj

aq

ax (Wi-Fi 6)

ay (WiGig 2)

be (Wi-Fi 7)

.2

.3

.4

.5

.6(英语:IEEE 802.6)

.7(英语:IEEE 802.7)

.8

.9(英语:IEEE 802.9)

.10(英语:IEEE 802.10)

.12(英语:IEEE 802.12)

.15

.15.4(英语:IEEE 802.15.4)

.15.4a(英语:IEEE 802.15.4a)

.16

.18(英语:IEEE 802.18)

.20(英语:IEEE 802.20)

.21(英语:IEEE 802.21)

.22建议标准

P1363(英语:IEEE P1363)

P1619

P1823(英语:Universal Power Adapter for Mobile Devices)

过时标准

754-1985(英语:IEEE 754-1985)

854-1987(英语:IEEE 854-1987)

另见

IEEE标准协会

Category:IEEE标准

查论编电子计算机基本部件输入设备

键盘

数字键盘

影像扫描仪

显卡

图形处理器

麦克风

定点设备

数码绘图板

游戏控制器

光笔(英语:Light pen)

鼠标

光学

指点杆

触摸板

触摸屏

轨迹球

盲文显示机

声卡

声音处理器(英语:Sound chip)

摄像头

虚拟(英语:Softcam)

输出设备

显示器

屏幕

盲文显示机

打印机

绘图仪(英语:Plotter)

扬声器(英语:Computer speakers)

声卡

显卡

移动存储

磁盘组(英语:Disk pack)

软盘

光盘

CD

DVD

BD

闪存

存储卡

闪存盘

机箱

中央处理器

微处理器

主板

存储器

随机存取

BIOS

数据存贮器

硬盘

固态硬盘

混合固态硬盘

电源供应器

开关模式电源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

功率

电压调节模块

网卡

传真调制解调器(英语:Fax modem)

扩展卡

接口(英语:Computer port (hardware))

以太网

FireWire

并行

序列

PS/2

USB

Thunderbolt

DisplayPort/HDMI/DVI/VGA

SATA

TRS

规范控制

AAT: 300266018

GND: 4127501-9

J9U: 987007555681905171

LCCN: sh8504508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以太网&oldid=81300354”

分类:​以太网路计算机总线隐藏分类:​含有英语的条目自2014年12月有非常模棱两可或者十分空泛语句的条目自2024年2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10:07。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